专栏名称: 读史
读史(ID:dushi918):上下五千年,立史明智,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雍正驾崩,51岁李卫随之气绝身亡,乾隆:一介 ... ·  4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5 天前  
国家文物局  ·  文物会说话丨了不起的古代“中国制造”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史

主席为什么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读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27 19:5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 读史 " 免费关注。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明心宝鉴》里有一段话: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心若不安,人就永远不会有“稳”的感觉;而心中的欲望太强,就永远无法过那种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生活。 只有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于朴素宁静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简静的潇洒从容。

身要安,性要定,当然首要心安。 “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心安定了,个性就安定了,个性安定了,身也就安稳了。一个人身心都在稳定安适得状态下,就会住茅屋都觉得妥当,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喧嚣的社会里,人心多处于浮躁之中。碰到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自乱阵脚,慌乱愤怒怀疑等等情绪,就足以让人茶饭无心,食不知味。即使山珍海味当前,还是食难下咽,哪里还吃得出饭菜香?只因心不安定,很多人住的是华屋,出入有名车代步,但终日烦躁苦恼,豪华的房子对他来说反而像个牢笼,根本无法享受安稳的生活。

或许,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说法:“住茅屋便身安稳,菜根香让人性安定。”人类文明进化到如今,许多人已经开始反思并尝试,如何在过度开发的环境中,再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古哲贤士在仕途中极度疲惫和厌倦后,往往会选择清闲的隐居,或登山择屋,守候一田茶树,静送日升日落,读自己想读的书,自己自足,作一个充耳不闻山外事,一心只管花树茶的“小隐”。更有甚者,看破红尘,身处闹市而心如止水,纵然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心情归一,这种可算是“大隐”,却是我辈极难达到的境界。

身处现代城市喧嚣中的我们,其实更向往“小隐”的生活,盖一间茅屋,在清山和秀水的夹角,种一田茶树,在种茶和品茶中找到生命的坐标。早晨,推开格子窗,有一轮红日从山的底角升腾。傍晚,又见一轮红日在彩霞的映照下徐徐回家。何等的逍遥!何等的让人舒畅!晚风一吹,更吹开思绪,吹灭世俗的灯,吹醒了本真的自我。 像余秋雨说的“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然而,向往终归是向往。人就是这样,行动永远也赶不上思维,如果真正给你小隐的生活,我们又有几人会去选择那返璞归真的生活呢?那只是依附在我们心中另一个自我的一种憧憬和遐想吧!

小隐隐于身,大隐隐于心,心若安定,身在哪里又有何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