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一直是浙江金融服务的核心领域。多年来,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量、户数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不断涌现。在当前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银保监会浙江银保监局有针对性打出监管
“
组合拳
”
,努力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成功案例和有效做法。
解决信息不对称和
“
单兵作战
”
迫切问题
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单兵作战”对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实际困难问题十分迫切。经过深入调研分析,
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
介绍
,
该银保监局建立了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凝聚行业合力,为企业打造更贴身更紧凑的融资方案。
首先,加强信息共享和集体会商会诊,科学识别企业状况。银行机构共享企业经营信息、融资数据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银企、银银之间的信息透明度。目前已全面排查全省融资10亿元以上企业情况,梳理建立了510家大型企业清单,涉及贷款11400亿元,对每家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续将根据民营企业发展情况,梳理对接制造业企业、外贸企业、发债企业、股权质押企业等清单。
提前做好资金周转安排,减少过度融资、盲目投资等高风险行为。同时,探索发挥好保险机构作用,引导保险资金帮助民营企业纾解股权质押风险,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启动以来,对稳定企业融资预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一企一策”措施,帮助多家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渡过了难关,实践效果非常明显。
解决融资“痛点” 建立客户“白名单”管理制度提升授信准入
在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看来,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
合理的融资期限安排与融资额度同样重要。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银行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完全匹配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回款周期,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的现象比较普遍,既不利于稳定企业长期投资信心,也容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流动性风险。
为解决期限错配带来的融资“痛点”,浙江银保监局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供给结构,回归流动资金贷款本源,提高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比例和覆盖面,在做好传统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探索推进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等3类服务模式(简称“两内嵌一循环”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通过内嵌年审制、预审制,银行机构每年对贷款情况进行审查,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持续使用贷款资金,贷款实际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循环贷款模式下,企业可以在3年内多次提取、随借随还、循环使用贷款额度,既能及时匹配资金需求,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浙江银保监局要求银行机构建立健全配套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员工行为管理,确保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依法合规、有章可循。同时,明确适用对象,
建立客户“白名单”管理制度,提升授信准入、审批决策、贷后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水平。
既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也不放松风险管控,防止将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异化为掩盖风险和资金套利的工具。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的品牌和优势,截至2018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5万亿元、同比增加3038亿元,贷款户数344.51万户。
“对浙江而言,金融供给侧改革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好小微企业。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增量扩面,落实“两增两控”要求,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水平,更要精准细分、换位思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
针对
性满足企业的不同诉求,切实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获得感。
”
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这样认为
。
改善金融供给,
掌握每户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
浙江银保监局在台州全国小微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监测机制,条件成熟后推广到全省。通过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每户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包括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结构、金融服务主要诉求、哪些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等等,并根据监测结果,深入剖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
开展差异化细分金融服务。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细分需求。浙江银保监局
把小微企业细分为小微园区型、供应链型、科创型、吸纳就业型等4种主要类型,
分别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比如,对小微园区内企业,加强与园区运营方合作,共同对企业建档分类、动态监测,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需求。目前浙江辖内银行机构共向404个小微园区及入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约占全辖小微园区的75%。对供应链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提供订单融资、预付融资和存货融资。同时,按照融资规模对小微企业进行细分,如50万元以下、50-100万元、100-500万元,500-1000万元等,引导各类银行机构根据市场定位,实施精准分层服务。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序、良性的市场竞争是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浙江辖内大型银行利用低成本优势,
用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优惠政策,主动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去年四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8%,较一季度下降0.9个百分点。
同时,通过减少抵押担保、提高审批效率、完善续贷服务、网上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等方式,
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多渠道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
运用大数据解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突出短板
运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加大信用贷款供给。银行过度依赖抵押担保,不敢放信用贷款,是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突出短板,其根源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浙江是全国数字经济的“排头兵”,率先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归集了70多家政府部门数据。
目前,浙江银保监局正在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和工商、法院、税务、公安、环保等23个省级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对接,归集字段4300余个,推动相关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此基础上,
鼓励银行机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风控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
同时,充分发挥保险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功能。2018年,浙江辖内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累计帮助9300余家次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约22.4亿元,关税保证保险助力企业进口货物通关,为进口企业释放关税保证金超过4.5亿元,出口信用保险为1.2万余家次企业提供了700余亿美元的外贸风险保障。
点评:
银行业保险业的经营发展具有自身规律。浙江银保监局始终尊重市场、遵循规律,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简单地给银行保险机构下指标、定计划,而是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外部环境、出台保障措施等方式,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内生动力,在有效防控风险、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联合会商帮扶机制为例,在这个机制下,对企业如何分类,是采取支持还是退出措施,
完全由各债权银行自主协商决定,监管部门只是搭建信息共享和同业沟通的平台。
比如,引导银行落实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不简单机械问责客户经理个人,通过完善内部制度安排,激发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坚持法治化原则。坚持合规经营。
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既要有创新思维、有效满足民营企业的合理金融服务需求,也要依法合规、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内控制度要求。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为银行保险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最后,坚持专业化原则。
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一方面,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如在帮扶困难企业过程中,对于一家企业能不能帮、要不要帮、怎么帮,坚持用银行保险机构的专业眼光进行判断,充分体现精准服务的要求,避免不加区别地盲目救助。另一方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专业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的研究能力,解决对科创型企业“不能贷”“不敢贷”的瓶颈。
作者:胡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