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蓝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民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亿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和50万人。
“吉工家”联合创始人王颖曾认为,农民工的第一痛点是找工作,所以在2016年2月,公司成立之初时叫“易找工”,顾名思义就是给建筑业蓝领搭建的找工作平台。建筑公司、包工头、或者班组长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招工信息,工人也可以上传自己的简历,双方互相匹配。并且,辅以交友功能,后期还施行全实名制,如果遇到虚假消息,也可以实名举报。
但后来发现,只有10%-20%的农民工会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焦虑。因为农民工基本都跟着同乡的包工头组队出去接工程,施工期通常是成年累月,所以他们的工作相对而言较稳定,80%的农民工认为找工作不是很迫切。不过,巧的是,他们都有记账、记工的需求。因为在工地上,没有考勤机,做一天工算一天钱,都是包工头、工人分开记录,容易出错。
所以,2016年4月份,“易找工”更名“吉工家”,从记录工时这个点切入。在“吉工家”产品中,记录工作时会通知对方,也就避免了包工头和工人的记账错漏。
说到这里,自然联想到,我之前报道过的服务业蓝领产品“记加班”,也是同思路。但这毕竟是一款工具,更多是入口的作用。要变现或者发展,还要依靠其他的延伸。
并且据我了解,目前农民工最大的痛点应该算是拖欠工资,因为建筑流程是后付款,所以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农民工讨薪的问题。此前有创业公司尝试,让建筑公司预付款,试图改变现金流向,但做起来比较困难。对此,王颖表示,其实建筑公司都希望合规管控,项目开发前也有交保证金,但是根据国家流程,需要移交档案馆之类,一套流程走下来,就自然延时很严重。至于欠薪问题,往往真相是,包工头在预定工期内没有完成工作,所以得到的报酬也相应减少,与自己预期不符,就会组织农民工闹事。
当然,“吉工家”对此也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吉工家开发了一个“吉工家管理”,就是给建筑公司用的管理版本,包工头上传组队信息,工人每天的工作都有记录。这样,建筑公司就掌握了“谁每天干了多少活”。这样一来,还有利于做招聘。在APP中,建筑企业可以发布项目,包工头报名,然后项目的进度、管理也都可以同步,最后甚至可以直接发工资。
此外,王颖还分享到,在80年代初的时候,建筑企业是自有工人做工,但容易导致做工不标准,并且工人积极性也不能保障,之后国家逐步将企业和工人分开,由编制改成了包工制的形式,而如今,又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国家现在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建筑业公司在关键岗位要培养自己的产业工人,这就意味着,建筑公司需要路径去触达工人,而“吉工家”就可以做这个桥梁。
至于推广,建筑企业的获客就是靠线下逐家去谈,据王颖透露,吉工家管理APP上线后即在中建一局西南分公司、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等多个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中得以应用。其中,中建一局西南分公司隆鑫•印象东方项目部与吉工家达成战略合作。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成华奥园广场项目、川渝高速项目应用吉工家管理APP。
而工人方面,则是通过线上媒体传播。吉工家曾经去工地做推广,但工人没有耐心听很多,接受度较差,反而吉工家在头条号做了“关爱农民工在行动”自媒体账号,吸引很多流量过来。据说,每周都有10万+以上的文章,最高的阅读量在700-800万。就这样,运营接近一年,吉工家平台上已经聚集了50万农民工用户。另外,吉工家还通过“合伙人”的形式,在全国各地招募负责人。
关于盈利模式,王颖告知目前主要有两方面收入来源。一是,企业或者包工头在急需用工的时候,吉工家可以负责“急聘”,由吉工家负责给企业输送人员。再一个是,通过保险变现,企业有给农民工买保险的需求,农民工也会给子女买保险,吉工家目前已跟众安保险合作,会通过保险返利。
值得一提的是,吉工家创始人兼CEO有20多年建筑从业经验,并自有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盛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而联合创始人兼COO王颖是原米兰网联合创始人,11年互联网电子商务从业经验,7年团队及项目管理经验。公司位于成都,团队目前接近30多人,大部分为技术、运营。
按照王颖的逻辑,服务业和制造业蓝领基本已经融入城市,但是建筑业农民工只受到互联网的初步洗礼,没有线上消费的习惯,这时候开拓应用场景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假设后期理想的状况下,平台可以给工人直接发工资,那么就会有资金沉淀,可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
据悉,吉工家在2016年获得了华图资本领投的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已启动下一轮融资,之后还会探索建筑农民工培训方向。
来源:36氪,作者:徐宁,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6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