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语
每个药企老板都想:这个大品种一年卖二十亿,现在还没仿制药,我去仿制,分个一亿不过分吧?
结果几十个老板不谋而合,一起涌入,结果集采一进,没人分到1亿,好的分到一两千万,坏的分到几十万,收不回成本。
亏了好多钱,药企才从“抢首仿”、“抢前三家”的惯性思维里爬出来,没有门槛的所谓进度领先,毫无意义。
让我们看两条平行时间线:
①集采推进
2018年11月15日,“4+7”正式拉开帷幕,集采的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
2019年9月1日,“4+7”扩大范围,由试点的11个城市扩大到全国;
2019年12月,第二批全国集采发布公告;
2020年3月,第三批全国集采如约而至……
②仿制药CRO的扎堆上市:
2021年06月21日,阳光诺和上市;
2021年12月20日,百诚医药上市;
2021年12月,
和泽医药上市失败
;
2023年7月,
诺康达
上市又一次失败;
2023年9月,万邦医药上市;
2023年下半年,百诺医药、海纳医药、都正生物纷纷冲击IPO……
关于仿制药集采,在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从前4+7是一道送分题,后来4+7是一道送命题”。
彼时得到送分的是当时许多的仿制药CRO,那几年要是赚不到钱,21-23年也不会扎堆冲击上市了。
同样,在刚刚集采的那段日子,有人笔误,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把一致性评价写成了一次性评价,成为当时的笑柄。
评价是不是一次性不知道,致富倒是变得一次性了。
毕竟当初有那么多一致性评价的业务,也有那么多新3、新4类仿制药的开发需求,在前途未卜的大背景下,人心惶惶——很容易被勾勒出来的美好蓝图打动。
有人炒作,有人恐慌,有人竞争,就会有人内卷。
作为甲方,在大家都不知道集采后仿制药走向的时候,几个上千万,上亿的交易突然出现,又有CRO的销售在热情描绘未来的广阔市场,表示人家上市公司公告中价值上亿的同类品种,我们只卖XXX,
你会不会动心?
作为老板,当你看到一个品种的转让价格是一两千万的时候,你会无动于衷;
转让价格三四千万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心动,但这是一次性买卖,不如照常卖药收入稳定;
当转让价格一亿的时候,躬身入局,舍我其谁,我有人脉、有经验、有……
因此各行各业的老板都来跨行做CRO,不少企业也会把自己的研发部、研究院、研发子公司之类的独立出来做CRO,赚了多少钱不知道,倒是疯狂加剧了内卷。
到最后,只有一地鸡毛。
2019年9月,上海药企把首仿药物盐酸
厄洛替尼
片转让给某药企,价格1.2亿元——但是该品种上市后不到两年就被纳入集采,销售额还在增长的时候就迎来一记重击。即使在集采前,年销售额尚不足1亿,更不用说利润了,回本也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