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微信重大更新,「蓝包」功能来了!

唐韧  · 公众号  ·  · 2025-01-17 13:05

正文

昨天晚上微信灰度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在聊天窗口的菜单中新增了「礼物」选项,位置就在「红包」旁边。



原本红包旁边是转账,现在移到了礼物后面,之前出现在第一页菜单里的「我的收藏」被放到了第二页。


随着聊天菜单中「礼物」入口的上线,基于微信小店的送礼业务闭环就构建完成了。


就目前来看,这是最符合「社交电商」的场景定义。


在功能流程上,和发红包非常类似,打开送礼物页面后可以选择礼物,也可以自定义送礼赠言。



在选礼物页面,可以看到自己送出和收到的礼物列表,可以搜索,也可以看到其他人在送什么。


同时,还能看到好友中有多少人送过某一款商品。



选定礼物、支付、确认,礼物就顺利送出了。


收礼物的一方会看到一个蓝色封面的礼物信封,拆开礼物后填写收货地址,接下来就可以等着收货了。



如果想查看和礼物相关的订单,可以在「我-订单与卡包」看到,这就相当于电商产品里的订单列表。



到这里,整个微信送礼物的业务闭环就完成了。


和微信红包并列的礼物功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微信蓝包」。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设计,但我觉得背后的设计思路和对用户场景的洞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


腾讯想做电商,路人皆知。


微信来做电商,天然优势。


但是怎么在微信里做电商,要做成什么样,这就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一个产品命题。


在过去的思路里,微信视频号或许是最靠近电商的,因为短视频和直播与电商的结合已经有成功案例,抖音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微信视频号能用抖音的方式打败抖音么?


很难。


这不仅是先发优势的问题,还是产品定位、用户认知、平台生态上的差异。


因此,走别人走过的路行不通,至少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上,行不通。


据说腾讯内部之前准备押注以视频号为底座的电商业务,但还是发现这条路很难,所以回归微信本身。


那微信是什么?


按照龙哥一直以来对微信的产品定义,微信是一个工具。


的确,微信一开始就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可以免费发短信的工具。因为有了通讯录功能,所以人们彼此的关系被记录下来,这才有了社交场景。


在社交这个场中,本质上是在完成信息的交换和流动。


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篇文章、一个位置、一笔钱,这些都是不同形态的信息。


借助社交网络,这些信息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这是一个原子级别的定义。


同理,为什么不能把商品当做一个信息呢?


基于这个思考,商品就被当成一个原子信息定义在微信的社交网络里,这是微信设计送礼物功能的指导思想。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接下来的产品设计就有了落脚点,产品框架也基本成型了。


你看,好的产品设计就是有灵魂的,而不只是一堆功能和交互的堆积。


把商品当做一个在社交网络里流动的原子信息,在产品上就能和之前的设计完成匹配。


比如,我们能看到一篇公众号被多少好友看过,同样我们能看到一个礼物商品被多少好友送过。包括体现在视频号里的社交推荐,也都是基于这个理念的落地。


传统电商通过销量和好评率来凸显商品的质量和热度,而微信送礼则是通过有多少朋友送过来突出商品的受欢迎程度。


前者是数字和不知真假的反馈,后者是实打实的朋友推荐。


从业务层面来看,电商业务包括前端和后端供应链,其实真正难的是后端,包括商家、物流、售后等环节。


在商家生态建设上,微信如今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借助蓝包功能的全量上线,这就像吹响的号角,敏锐的商家们会自动进入微信生态。


毕竟,谁都不想错过这十几亿用户规模的大盘子。


这个增量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微信选择在春节前上线这个功能的意图也很明显,希望借助节日氛围来完成冷启动。


用产品的方式来做业务,这依然很微信 style!


如果你还没有看到聊天菜单里的入口,我告诉你一个方法。


第一步,进入「我-订单与卡包」,然后在页面左上角能看到「礼物」入口。


第二步,在礼物页面选择一件礼物并赠送给你的一个好友。


第三步,重启微信后再回到聊天窗口,此时你就能在菜单里看到「礼物」选项了。


不一定有用,但我是通过这个方法解锁灰度的。


如果你不知道送给谁,那么我已经为你准备了精美的地址


推荐阅读:《 微信,听劝了
················· 唐韧出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