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旅游规划观察
展示旅游规划圈最新、最深、最有用的信息。 我们不创造新闻,我们只遴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旅游规划观察

盘点:生态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

旅游规划观察  · 公众号  ·  · 2017-10-20 07: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品 橙 旅 游

旅游产业链的新视角



【品橙旅游】“生态城市”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典型的生态城市会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生态城市的概念十分广泛,包括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公园绿地、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等。


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一座城市吸引游客、散发魅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许多知名的旅游城市,正是以其生态特色使人流连忘返。为保持并发扬生态环境优势,这些城市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巴塞罗那:伊比利亚半岛的生态明珠


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因其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公园而著名,全市共有68座市立公园,其中12座历史主题公园、5座植物主题公园、45座市区公园和6座森林公园。



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巴塞罗那推出涵盖能源替代、运输管理和绿色建筑的新绿色城市运行计划。巴塞罗那是欧洲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密度最高的城市,调整了整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太阳能提供居民、医院、餐厅以及办公室空间的热水供应。2000年以来,城市规定所有新建筑物必须安装太阳能作为能源的补充来源。到2012年,还建立了全城范围的电动车充电站,提供免费充电。同时,巴士站还安装了太阳能动态信息广告牌,向市民提供关于班车时刻动态和其他事件信息。


巴塞罗那的垃圾分类管理也非常精细化。五类垃圾分类箱,一目了然。



维也纳:风光迷人的多瑙河“女神”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不仅是享誉全球的“音乐之都”,从2010年开始,它每年都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维也纳,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多瑙河则从市区静静流过,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整座城市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为什么能保持如此美好的生态环境?秘诀在于,维也纳整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以环保来统领的,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服从于环保的要求。例如,维也纳自1999年开始推行“气候保护计划”。


在节能方面,维也纳推出“城市供暖和制冷计划”。在城市供暖方面,将固态垃圾和废水回收利用,通过燃烧和气化技术使垃圾转化成新能源,满足地区暖气和热水需求,同时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制冷方面,为大医院和办公建筑接入了采用节能技术的城市制冷系统,这使得维也纳目前城市的制冷系统能源需求只占到传统制冷系统的10%。



为鼓励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维也纳一直倾力于支持面向生态的政府采购,推出了“维也纳生态购买”计划,鼓励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更加生态环保的生产手段。


在交通方面,维也纳市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出行,修筑新的自行车道,生产清洁环保的现代电车。


维也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体现在种种细节上。


奈良:人与鹿的浪漫情缘


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与野生动物基本上是彼此隔离的。但在日本古都奈良,人们却可以和一千多只野生的鹿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根据2016年7月的一份调查,共有约1455头鹿生活在奈良公园里,其中公鹿400头,母鹿826头,小鹿229头。这些鹿全部都是野生的,它们不仅出现在草地和树林里,而且在热闹的道路、商业街及人流密集区,它们都来去自如,一点也不惧怕人类。


为了保护这些野生的鹿,奈良人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


比如,奈良设立有专门保护鹿的“奈良の鹿爱护会”,收容、照顾约因受伤行动不方便的鹿,和怀孕即将生产的母鹿。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给鹿带来伤害,在奈良的马路上,到处都有和鹿有关的交通标志,提醒人们要小心开车,以免误伤了突然窜出来的鹿。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何让游客对野生鹿慕名而来,有效防止游客不负责任喂食导致鹿死亡的事件,奈良公园爱鹿协会专门制作了一种由米糠和面粉制成的鹿饼干,向游客出售,收入所得作为协会运作的基金。除此,奈良人为鹿考虑得也非常细致。比如,垃圾箱在哪里设置的问题,也非常用心。


乌代浦:东方“威尼斯”的华丽变身


印度城市乌代浦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城市,也被像007这样的电影选为外景拍摄地。它从一个备受环境和交通问题困扰的城市,向生态友好型旅游城市的转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乌代浦(Udaipur),又译作乌代布尔,是印度最浪漫的城市,也是颇具异域风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目的地。长期以来,乌代浦面临着环境退化、交通堵塞等严重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生活品质和旅游的发展。近些年,政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重新规划、治理污染、提高生物多样性等措施,力争将乌代浦打造成注明的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城市。


乌代浦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解决保护问题。


针对印度政府推出的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数据库——国民身份生物识别系统(Aadhaar),乌代浦和阿尔瓦尔、阿杰梅尔早在2012年就列入了拉贾斯坦邦的三个试点城市。


在乌代浦建设生态友好型旅游城市的进展中,政府对湖泊污染问题的处理和持续的监管,也是保证乌代浦能够成为生态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新加坡:“大棒”底下出花园


新加坡是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整个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到处可见绿荫如盖、绿草如茵。1965年建国后不久,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它的许多经验,也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推崇效仿。



在新加坡各项环保举措中,完备、严格的法制保障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原因。如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对于信手涂鸦、破坏环境者,其法律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对于一些破坏环境与公共卫生者,其罚金之高当冠世界之最。


景观优美、绿量充足的城市道路对整个城市的景观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出台了一批树木保护和绿化的法律法规。


新加坡还十分注重严格依法管理环境,对损坏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构成了“花园城市”的基本脉络,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绿色空间。新加坡利用雨水渠、高速公路、铁路、海、河岸线等两侧建绿色廊道,以此形成网络联系全国的各个公园和组屋区的中心绿化带,人流散步、自行车、小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步行网络、车道、绿色廊道间自由畅行,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质量。


新加坡还十分注重全民环境教育及民间团体的参与,鼓励社会认养城市绿地。新加坡政府从1997年开始就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并设计了一些系列化的计划和活动,让公众作为经常性的志愿者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并设法在大专学府培养环保大使。在新加坡政府出台的2012年绿色计划中,政府、公私机构及民众三方合作,订立保持健康生活环境的十年规划。来自上述三个领域的115名成员成立了新加坡绿色计划协调委员会和6个行动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废物处理、清洁空气、自然保护等24个项目的155个行动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及落实。


阿德莱德:打造全球首个零碳城市


作为澳大利亚最环保的城市,阿德莱德首创了全球“零碳”城市的目标。当地政府设定了吸引100亿美元低碳投资的目标,意在将阿德莱德市打造成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城市。而碳中和意味着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阿德莱德从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宏观调控层面上,应用生态学原理,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原则和途径,并指导和落实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上。


为使城市污染更少,更加宜居,阿德莱德在城市化思路上作出调整,认为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为此,阿德莱德市使市区由向“外”扩张改为向“上”伸展,建设更多高层住宅,使中央商务区周边2.5公里范围内能容纳更多居民,这样使办公、居住尽量集中一地,减少了交通流量。


在城市能源选择上,阿德莱德更偏向于选择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为帮助市内多座建筑安装太阳能屋顶,阿德莱德专门设立了补贴计划,对学校、中心市场、汽车站、会议中心、博物馆、议会、图书馆等地安装太阳能屋顶给予支持。阿德莱德在市中心以东建设了一座太阳能示范村,所有住宅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阿德莱德还是世界上拥有第一辆太阳能公共汽车的城市,未来还将继续推广。



为在整座城市推广节能环保,阿德莱德市不吝投入大量资金补贴。2008年,阿德莱德市议会批准将地产税收入的1%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项目,设立“气候变化行动基金”,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在资金支持下,中央商务区有20%的办公面积参与全国绿色办公计划;城市照明采用低能耗的LED灯;积极参与南澳大利亚州政府的“300万棵植树项目”;用循环水灌溉绿地;在人口密集社区,提高垃圾管理效率;推动绿色交通,鼓励居民骑车出行,并在市区设立电动汽车充电站。


非政府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在阿德莱德非常活跃,也在环保事业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实,这也是整个澳大利亚环保文化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人不仅自觉严格遵守环境法规,而且主动参与环境宣传与监管。澳大利亚有许多著名的非牟利环保志愿团体,如成立于1982年的Conservation Volunteers Australia(简称CVA),他们推出的“环保体验”计划吸引了数千名国际环保人士参加,来自世界各地的环保志愿者们利用假期来到澳洲作环保义工,并将在这里的感受和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

来源:品橙旅游,转载请注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视觉中国。本文有删节,全文请点击左下链接,或公众账号菜单查询

更多旅游资讯在www.pinchain.com

击看全文,了解更多 旅游国际视野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