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老城区 · 新生活:存量空间的基础设施更新|2018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5-27 15:18

正文


2018第六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于5月21日盛大开幕。本届学术周以“ 空间·空间·空间 ”为主题,继首日的巅峰讲坛和自由论坛之后,还有持续5天的14场专题分论坛,围绕多个细分议题,邀请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5月24日,基础设施分论坛举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筱津致辞,院内外7位专家从不同专业视角围绕“ 老城区•新生活∣存量空间的基础设施更新 ”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深入研讨。本次论坛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市政规划研究所、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三个部门联合主办,院副总规划师黄伟和院总工程师张险峰分别主持主题报告和高端对话环节。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陕西分院 院长


郑筱津副院长指出,本届学术周的主题是在体制改革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而基础设施是空间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撑系统,也是让老百姓在城市中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生活的关键。但在过去的几十年建设当中,对存量空间的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关注不够,下一步要全面地提升城市的品质,老城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面对老城区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解决交通、公共安全、市政管网等等问题,全面地提升老城区的品质。

清华同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包括抚州和安顺“城市双修”工作中的交通策略、临海古城和北京胡同改造中结合当地特点提出进行需求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绍兴和石河子等老城狭小空间的市政管网建设、库车古城和香格里拉老城的综合防灾技术等,通过这些实践和思考,我们觉得在基础设施的更新方面, 首先要在理念上突破 ,不能简单的只提出技术的解决方案,更多的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从需求上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二,在技术规范上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规范 ,还要针对空间的特点强调地下化、小型化、精细化和生态化,进行专业性的技术研究和改造,制定更加精细化、针对性的规范和标准; 同时更加强调各个系统之间的集群化和综合化;最后,管理和制度保障也非常重要 ,采取新的智能化监测和管控手段,提高旧城更新中城市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


主题报告


01

透过震害现象,讲背后的故事


陆鸣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陆鸣研究员结合地震现场及长期研究成果,分享了5个关于地震的小故事,让大家对地震及其在规划建设中如何规避风险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地震断层的运动方式的认识,说明 断层避让距离是指最小的距离,而不是安全距离,建筑采取避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抗断,而不是抗震动; 通过讲述两块巨石、小鱼洞拱桥、古希腊建筑等三个故事,进一步说明减轻震害的主要措施:一是 建设选址非常重要; 二是 如果选择具有砂土液化潜在可能的场地或在断层附近的场地,建筑物结构工程基础的处理一定要做好; 三是在防灾减灾规划设计方面, 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性和距离避让的措施来减轻震害的影响; 对于地震时的逃生,由于地震现场情况非常复杂,任何行动都面临着风险,需要做的选择是在风险当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方式来应对。


02

重构补强、创新融合:

北京老城基础设施更新实践及思考


陈蓬勃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综合所 副所长


北京是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也是不断展现国家发展新面貌的现代化都市,老城区更是复杂而又独特的城市空间,其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更加复杂。陈蓬勃副所长根据多年来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了北京市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经历的“间距、系统、整合、融合”四个时代。 在间距时代,基于文保区内管线间距标准和布置方式等相关研究,北京市颁布了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692-2009);在系统时代,基础设施建设跳出老城从更大范围考虑设施优化调整,实现分段供给、区域互补;在整合时代,从风貌保护、交通、市政、审批、建设等多个子系统进行整合,明确“以整体保护为第一原则”,整合基础设施系统与多系统间关系;在融合时代, 更加强调“尊重现状、实事求是、顺势而为”,基础设施建设与轨道、道路以及城市环境提升等结合。


03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 交通组织

问题与思考


王昊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交通规划总监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为了发展机动化交通,牺牲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格局,而被动化的旧城交通组织模式、过度的旅游“绅士化”、历史街区停车难等问题的存在,暴露出我们对旧城交通服务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王昊总监认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需要有几个不同的思考维度, 从城市规模、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街区规模、交通支撑条件等多个方面确定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与适合的建设模式 ,从而 选择适当的交通发展模式来组织该区域的出行方式、街道功能、停车政策、交通稳静化措施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 自下而上的工作模式 ,利用 智慧管理的技术支撑 ,共同来解决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组织。


04

生活的新,交通的心:

老城区交通修补的价值观与对策


马俊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与老城区有限的交通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是老城交通问题的根源。马俊来副所长分析了机动化时代老城区经济、生活吸引力不足,而大多数新城生活气息和体验感差的囧境,提出对老城区的修复和治理首先要重塑价值观。对于决策者而言应该要认识到 老城区拥堵的阶段必然性和需求追随型的解决模式是不可行的,重点应优先保证步行、自行车、公交不发生拥堵; 对于设计师,需要从车的视角 重新回归到人的视角 ,更加专注尺度的合理性、空间的塑造以及环境品质的提升。在观念转变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策和方法的转变,在道路方面我们要强调 将街巷系统纳入功能区分的街道体系 ,公交方面要形成 全面优先和共享的公交网络 ,停车方面要 加强对停车供给的引导调控 ,慢行交通方面 建立完整连续安全友好的慢行网络 ,实施策略上强调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增强市民对交通选择的理性认识。


05

狭小空间精耕细作

提升老城生活品质


董淑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市政规划研究所所长


我国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时代,而老城基础设施水平普遍滞后于居民需求。街巷狭窄往往是老城,尤其是众多历史街区的显著特征,也是制约着工程管线正常敷设的主因。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系统改造方法,标准规范滞后。董淑秋所长介绍了我院这方面多年实践的研究成果, 以管线敷设空间集约化利用为主线,提出了“减、省、用、压、藏”的改造策略和方法,遵循“因地制宜、生活必备、组合优化、灵活布局”的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的四项原则 ,在深入研究现行规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市政新材料、新设备等因素,详细分析研究多地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案例,得出狭小空间管线敷设的安全距离,实现了管道敷设间距的压缩;并提出当管线间距突破我国现行的管线综合规范时, 采取“一事一议”的专家论证制度 ;最后以《绍兴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对以上方法、技术、理论体系加以说明。


06

高密度地区风险管控与安全规划策略


万汉斌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所长


万汉斌所长首先对部委重组背景下应急管理新特征和美国、俄罗斯的应急管理案例进行了解读,提出应 加强多部门联动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进一步地整合应急资源,进而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然后对高密度形态下的城市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高密度空间中包含了城市各类要素的高密度,如人口高密度、建筑的高密度和高强度发展,以及各类设施和信息的高密度;高密度环境在空间形式以及人员、建筑及财富等方面分布的特点使其自身系统脆弱,其潜在灾害具有集中性、风险可能性大、风险种类多、风险源辨识难、风险管理复杂等特点;高密度地区可用于防灾避难空间少,且高密度环境对人们的防灾疏散和避难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 结合唐山防灾减灾规划、燕山石化东区定量风险评估、扬子江化工园区等工程实践案例,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安全规划策略方法。


07

城市更新提质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戴慎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慎志教授指出,城市更新提质不仅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要从本地居民、管理者、外来参观者三个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要有前瞻性的研究与应对策略,明确城市更新提质规划建设的目标及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提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地铁建设、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和城市双修几个方向。戴慎志教授从“大基础设施观”出发,从交通、市政和安全等多个专业给出了提纲挈领的建议及引导, 指出“安全、绿色、集约、高效、智慧”将成为未来基础设施提质更新改造的风向标;分析了主要实现途径 ,包括统筹建设多功能地铁站、抓好建成街区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级别的综合管廊、开展针对性强的城市双修工作;同时, 借助大数据的手段,定量化、精细化地进行基础设施的配置,实现基础设施的可控、可查、可管。


总结发言


黄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 所长


黄伟副总规划师就各位专家的演讲做总结发言,他指出,老城区也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在建设方法探索和体制机制保障上尽快建立防灾体系,实现更好、更强的防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在老城区狭小的空间中,用好“减、省、用、压、藏”的五字诀实现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更要强调基础设施的“内外兼修、休戚与共”,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融合;而在兼顾和平衡老城的保护与发展矛盾中, 规划师需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并主动融合各个专业,在老城的更新改造中发挥“普及常识,建立共识”的作用 ,实现老城的高质量发展。


高端对话


论坛主持:

张险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对话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戴慎志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陆鸣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陈蓬勃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综合所副所长

王昊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交通规划总监


张险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对话开始前张险峰总工程师指出, 老城区是城市长期发展的积累,是城市的“一宝” ,因为它荟萃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传统,也是城市居民的一段记忆,也是了解一座城的历史书卷,它不但是活化的历史,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老城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片面地追求增量的扩张,建设重点大多都投放在新城新区建设,而老城一直被忽视,加上老城空间资源紧张、矛盾问题复杂,导致城市更新和保护建设的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帐,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老城居民对提升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与我们老城里面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面貌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这些矛盾该如何解决?


空间资源有限的老城区,面对无限的需求,是应该扩大供给满足需求还是有所限制?


戴慎志 :一是要把特色空间体现出来,二是生活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住在老城区里也需要现代的生活,如何把现在的空间利用好非常关键,同时老城区改造还要考虑未来对空间的需求。所以空间还是应该充分利用起来的,也就是均等规划、细致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