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上的工作太单调了。”29 岁的 Ana,刚刚结束台北两年的工作,正准备申请到香港,腼腆地她笑起来一口洁白的牙齿,能说简单中文。尽管听闻身边姐妹抱怨过,做家佣自由时间太少,不过她还是期待到想象中灯红酒绿的香港看一看。而传闻中,拥挤的香港居住空间,对她来说也不是问题——在马尼拉,大多数中产以上家庭,提供的佣人房也不过三四平方米,刚刚放下一张单人床。
“比起家佣,我更想去香港做售货员。”Ana 提起香港,掩饰不住的憧憬,转而划过一丝失落,“可是从没见中介招过,只能想想罢了。”
香港法例保护本地劳工的就业,外籍劳工来港,大部分都是从事家庭帮工。法例规定,一旦以家佣身份申请来港,便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因此Ana的售货员梦,很难实现。
Ana 和 Tolya 都拥有大专文凭,这让她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有吸引力。
菲律宾大大小小的学院并不少见,CMA 的 Ellen Sana 介绍说,美国殖民期间,修建了不少学校,大大提升了当时的教育水准;如今教育水准一路下滑,大大小小的院校质量层次不齐,但教育商业化的普及,使得获取一份两年制的专科文凭并不难。据 CMA 统计,如今在香港工作的菲劳,60% 以上有专科学历,27% 更持有本科文凭。
不管是怀着“美国梦”、”中东梦”还是“香港梦”,她们只能凭借这些文凭跨进面试的门槛;要想拿到真正的“offer”,还需经过重重关卡——那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菲律宾劳工部在 30 多个国家设下的分支机构 POLO(Philippine Overseas Labor Offices 菲律宾外劳办事处),像是蔓延至世界的信息终端,每日源源不断地收集着各地雇主的“订单”信息,通过审核之后,汇聚到菲律宾海外就业署(POEA);与此同时,有出国意愿的菲劳也可以向 POEA 登记个人信息。
于是 POEA 成为同时汇聚“订单”和“菲劳简历”的信息大本营。双方的需求在这里匹配,成为菲劳申请 offer 的第一步。
这个过程中,雇主和菲劳出于便利的需求,首先催生了“中介”这个庞大的行业。事实上,“匹配”面试的过程往往由中介完成,等最终结果敲定后,再向 POEA 报备,办理正式手续。
面试一旦成功,意味着菲劳拿到“有条件录取”,随后便是一系列繁忙的“新生培训”。不论国家和行业,所有菲劳都需参与“行前座谈会”(PDOS)——了解办理手续的流程、出国线路、搭乘交通等各个方面。对于从事“家佣”的候选人,则要另行参加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基础培训。这些需要花费一到两个星期时间。
而由菲律宾教育和技能发展局(TESDA)提供的技能培训,最负盛名。这是“新人”获得“十八般武艺”的修炼集中营。
炉灶、厨具一应俱全的家庭厨房,洗涤、烘干、熨烫一体的洗衣房,和实体大小一模一样的酒店样板间,木工、车床、电焊设备完善模拟车间……这里几十间教室,提供包括烹饪、酒店、服装设计、语言、半自动化在内的 240 多门课程。每个课程需要花费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
德国公司在这里设有推广自动化操作系统的工作间,韩国政府通过基金会捐助了 3D 动画设计学院,日本企业资助有日式餐饮培训课程,本地华社则捐建有主打绿色能源应用课程的学院……冠以政府或企业之名的项目,有些“定向委培”的意味。
TESDA 公共关系处执行总监Aldrin介绍说,除了直属的分校外,菲律宾全国还有 2000 多间 TESDA 认证的私立培训中心,这是菲劳催生出的另一个庞大产业。有些实力强大的中介机构甚至办有自己的培训学校,“自产自销”提供菲劳出国的一条龙服务。
当菲劳完成这一系列培训,拿到POEA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体检合格,才意味着真正的 offer 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