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ryptoglobe报道,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最近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声称Facebook的加密货币Libra是披着去中心化羊皮的集中化的狼。
其表示,大多数人无法对Facebook的管理层给予足够的信任,需要相信Facebook和其他中介机构才能相信Libra。
Facebook的名字在Libra crypto项目的白皮书或技术文档中“几乎没有提到”。Libra“没有消除”对“主观”信任的需要,而大多数去中心化的货币都是这样做的。
Lubin接着透露,ConsenSys的开发人员已经开始审查Libra项目创建者共享的源代码。他声称Libra创始人发布的技术文档和其他细节在某些方面与ETH非常相似。
据消息称,纽交所母公司旗下加密交易所Bakkt即将推出一款名为“Bakkt Pay”的移动支付APP,杀入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市场。Bakkt成立于2018年8月,由纽约交易所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CE)创立,2019年1月宣布完成1.83亿美元首轮融资,估值达7.4亿美元。
知情人还表示,一旦Bakkt推出比特币期货交易,Bakkt Pay也将正式亮相。
首先,Facebook是明确想把Libra构造成稳定的货币,它的价值不取决于当期或者预期产量,而是把价值盯住一揽子货币或者依靠美国国债,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发行量,这样可以保证货币的兑换和使用不会收到剧烈的波动,不会像比特币一样使人一夜暴富或者破产。
然后,Facebook在发布Libra时,找来了多家企业为其代币提供使用渠道,合作者不乏VISA(维萨)、MasterCard(万事达)这种传统银行卡金融机构,也有PayPal(贝宝)、eBay(易贝)等互联网交易平台,世界覆盖率极其广泛。
竞争力的关键点,就是Libra的运营成本低。
第一,它的交易不需要Facebook或其联盟以外的的中间商,不需要储存,不需要国家法币,不需要大量监管等等,而微信钱包必须要绑定中国银行卡才能使用。
第二,Facebook无需任何费用,就掌握大量用户信息和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一旦全部23亿(保守估计Facebook用户数)用户都开始使用Libra,那么这巨大的流量是任何一家银行(甚至全部主要银行加起来)都比不了的。
Libra的每一单位货币都有对应的债券或者等量价值,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货币、有的人认为是与现在货币不在同一维度的其它种代币,但是它肯定是具有大部分当今法币的购买力的。
它和美元的种种相似让人难以觉得它是独立于美元的新货币,更像是一种“影子美元”。
类似于美国互联网企业,很多只符合当地州法律,不遵守商业运营地国家法律(比如Google隐私条款至今仍未完全符合欧盟GDPR标准);Libra或许可以逃过其他国家对外币(美元)的监管,执行美元的作用。
可以预计到的是,大量第三世界国家、殖民地区、非独立地区的本地货币和金融体系十分脆弱,通胀不稳定,居民更愿意使用美元而不是当地货币。
因为一般的国家或地区都会对外汇有部分限制,无法大量汇兑美元,所以可以减少这类影响。而当Libra发行后,当地居民便可以直接放弃使用当地货币,选择一种更为稳定的收支和投资。
综上,各类货币都不稳,这当中其实暗含了货币发展规律。
货币发展经历了“金币-纸币-加密货币-稳定货币”的过程,不管何种形式从本质上来看,实体还是虚拟都在不断指向离散和波动,而并非指向收敛和稳定。
就此意义也可以说,稳定币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注定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尝试,而非解决办法。就像三角形被誉为“最稳定”的几何结构那样,当今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基本围绕“蒙代尔三角”展开,即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稳定无法同时实现。
而未来货币趋势,大抵也将遵循这样的三者制衡结构:
在宏观国家层面上,“美元-欧元-人民币”或会三分天下,欧盟面临近期英国脱欧事件,意识到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货币支付路径是必要的,不仅关乎其最大国家性组织的体量问题,也和国际性安全息息相关,于是成立SPV绕开美国掌控的国际货币结算系统;与之相比,人民币背靠最大的经济增长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进程也势在必行。
未来人民币、美元、欧元三者将会呈现“此消彼长”的价值运动状态,汇率开始进入高波动时期,根本在于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之间综合对比进入到了挤压式碰撞阶段,从而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而在经济运行层面上,“法币-私币-法人币”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有效组成部分,纯粹靠法币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未来货币将更多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这种稳定不再来自于单一国家或集团对于世界的全面控制所形成的国家信用背书,而将是多元结构下不同利益体的挤压式三角平衡。
并且,这种相对稳定的三角结构也将处在动态变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