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胖东来就产品掉色等情况致歉、学生家属举报学校 ... ·  23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治未病”“救急病” ... ·  23 小时前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昨天  
新民晚报  ·  胖东来道歉!承认管理中存在问题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大同古城一店铺因未彻夜亮灯被撬锁开灯、警方回 ... ·  2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复盘2024连锁餐饮舆情风险分布,精准把脉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新书推荐 | 林昌丈《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出版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5-01-14 00:00

正文

书   名: 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作    者: 林昌丈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4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六朝史上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境、景观与居地”“政区、地志与地方”以及“人群、编户与家族”,综合使用传世文献、石刻资料、出土材料和散见的佚文,探讨长时段和区域差异视角下制度对“地方”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动,并围绕“地方”的不同面向,考察与地域社会史相关的社会群体的身份表达和地方认同等核心议题。本书采取自下而上的视角,聚焦“地方”,在地方历史的脉络中观察国家制度及其运行、大小政治事件的发生和消亡。本书还考察地名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梳理六朝地记文本的产生、编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间的关系,就编户对边缘人群汉化、进入行政系统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长和地方势力的营建,人群的身份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综合使用石刻、墓砖铭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呈现了中古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图景,凸显零散史料在汉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林昌丈 ,浙江温州龙港市人。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区域历史地理,已出版《汉魏六朝墓砖铭文辑录校释(一)》,先后在《历史研究》《文史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    录


前 言


第一编 环境、景观与居地


第一章 《水经注·渐江水注》的山川世界

一、《水经注·渐江水注》疏证

二、《水经注·渐江水注》的史源


第二章 汉魏六朝“滩濑”景观地名的演变史

一、“濑”在南方及其退场

二、“濑”的意象化

三、“石濑”和“恶道”

四、小结 1


第三章 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城居与乡居

一、吴郡“四姓”的居住地

二、会稽郡大姓的居住地

三、江东其他地区大姓之居住地

四、小结


第二编 政区、地志与地方


第四章 汉魏六朝“郡记”考论

一、“郡守问士”

二、郡、县集簿与“郡记”的资料来源

三、结语与附说


第五章 观念、制度与文本编纂——论魏晋南北朝的“州记”

一、“州箴”“州论”小史

二、“州记”丛考

三、“州记”编纂的观念、制度因素

四、小结


第六章 “政区”与“地方”的融汇——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

一、作为“政区”的剡县和鄮县

二、从“山越”之区到佛、道之地:剡县形象的转变

三、上层士人书写鄮县

四、“政区”与“地方”的融汇


第三编 人群、编户与家族


第七章 斯叟何在?——从越嶲郡东汉光和、初平石刻谈起

一、引子:所谓“庚子诏书”

二、道路、乡里和租赋

三、斯叟夷、汉民的杂处

四、小结

五、附录


第八章 试论汉六朝闽地人群的编户化进程

一、闽(东)越国时期闽地一般越人的有名无姓

二、闽地土著人群的得姓:从“遁逃山谷者”“安家之民”到郡县编户民

三、砖室墓的出现、扩展和闽地人群的持续编户

四、小结


第九章 汉晋铭刻与荆南家族

一、问题的提出

二、零、桂二郡汉晋碑石丛考

三、汉晋之际荆南家族的地方实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这部论稿的议题,始于十年前的博士论文。在论文中,我对六朝时期会稽豪族的居住地、经济来源和社会网络作了初步研究。这引发我进一步去关注地方,好奇当地的大族为何会对其族居地世代耕耘。和当时学界较为关注六朝政权的性质与运作不同,我对六朝政权下的不同区域和人群更感兴趣。在阅读六朝史籍、已有的学术成果和逐渐进入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但凡涉及地方家族、大族的研究,往往是探讨门阀政治形成的历史过程,或者是聚焦于世家大族的兴衰史。随着议题的延伸和拓展,一些研究已开始关注六朝的不同地区,促使学者将眼光投射到具体区域的历史脉络上。然而,他们仍然是站在六朝政权的国家建构上去关注地方。


一开始,我自己深陷于这些论题当中。随着对地方性史料的进一步搜集、整理而获得一些支撑性证据后,我便慢慢开始思考六朝史上地方的呈现方式。在文献的记载中,地方最为集中表现的便是地名。它主要包括山川地名、政区地名和聚落地名等。除了少数地名可以被稍微细致地加以描述外,绝大多数地名,我们对其得名、形态面貌和具体情况所知甚少。之所以对地名产生兴趣,是因为我们深知地名并非只是名称而已,它“反映的是相当地方性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山川、土地等景观相联结,是“人对于空间赋意的结果”。同时“这些地点不仅仅有个地名而已,更要紧的是它们各具含义,构成这个人对世界的内容的认知”。本书第一章《〈水经注·渐江水注〉的山川世界》大体反映了刘宋时期及之前会稽地区山川河流的景象,是郦道元根据当时所能搜罗和依凭的六朝载籍描绘渐江水及浦阳江、曹娥江等河流的地域景观。《水经注·渐江水注》呈现的山川世界,是人们情思和心性的投射,可以说是六朝南方地区民众感知周遭环境的代表性例子。以《水经注·渐江水注》为例,还旨在说明丰富的山川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迥异于中原的地方景观,而且产生了多元的生计方式与经济形态。这为当地大族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土壤。而透过“濑”“滩”地名使用和传播的演变考察,揭示地名和自然环境、人群移动间的密切关系,并试图理解汉魏六朝时期南北地域间的文化接触、碰撞和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