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纵观各地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施工图”愈发清晰,不少地方还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作为发展指标、推出一系列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广西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园区提速发展行动、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积极运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广东提出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5500家企业“小升规”、加快培育更多一流企业;北京提出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未来能源等20个未来产业……
“我们通过引进上海榕融氧化铝纤维项目、推动华银铝业全元素提取赤泥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完成中试等创新举措,推动传统铝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百色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斌说,百色将坚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聚焦高端金属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转动能、搭平台、优生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新技术、新应用落地。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认为,加快形成规模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是实现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针对我省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生产场景实际需求,要拓展人工智能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的场景落地应用,重点研发场景应用的边缘侧、端侧技术和设备。”
在上海徐汇滨江的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来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百花齐放。
“我们一手抓‘创新策源’,保障好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一手抓‘招大引强’,争取互联网大厂、央企、民企总部等再落地一批大模型应用,持续放大规模效应。”上海市人大代表、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徐汇还将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十一项核心指标,实施产业集群倍增等十大行动,聚力培育“雨林式”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