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Someet栏目「人类博物馆」的第 4 篇推送
「人类博物馆」专门收集有趣、奇怪的人类
我们会把它们逐一介绍给你们
林深时见鹿
海蓝时见鲸
梦醒时见你
这三句话是「鲸鱼马戏团」的虾米主页里,听者留下的精确评论。通过被定义为「氛围音乐」的作品,大家记住了「鲸鱼马戏团」的名字,更多的人把创作者李星宇给遗忘了。
其实李星宇可以更红,但他谦虚地匿自己的作品之后。「我不想当偶像,我不想把自己的名字和人摆在外面,所以就起了名字:鲸鱼马戏团。」
除了做自己的音乐,李星宇是国内顶尖的声音设计师。他负责了李志的南京欧拉Live House的声音空间设计,也是程璧新专辑「早生的铃虫」的制作人——这些有口皆碑的实力只有圈内人才知道。他知道自己有能力、有天赋处理好「如何让声音更好进入听众的耳朵」。
但这些并没有满足李星宇对声音的进取。对李星宇来说,声音既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玩具,声音又是一个引发思考的碎片。于是,李星宇又开启了一个关于声音的新项目——声音博物馆。迄今为止,他已经收集了地球上几百种不同的声音:伊瓜苏瀑布的水声、里约贫民窟的喧嚣、黄石公园的湖水声、加州凌晨海岸、雅加达清真寺的祷告、巴黎的市集、印度恒河的凌晨仪式……
采集了这些声音,李星宇化身鲸鱼马戏团,把声音炼成了音乐。在他的音乐世界里,有李星宇以声音为媒介,对人和自然、以及文化政治的更多的思考。不久前,他为了采集新的声音,去了趟亚马逊雨林,深入雨林和鳄鱼、大蜘蛛、美洲豹、奇怪的昆虫们对话。
庆幸的是,他活着回来了,带着他收集到的声音和创作的音乐。
Someet:你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鲸鱼马戏团」、「音乐人」、「声场设计师」、「声音收集者」等等,我想知道如果你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哪种介绍方式?
李星宇: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可能是音乐人吧。如果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会告诉他我是李星宇。当然他也不知道李星宇是谁。我身上这些身份,每个都有不可替代性。其实,这些身份是综合在一起、同步进行的。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些身份的协同工作。
另,我不喜欢标签。
Someet:鲸鱼马戏团的名字有什么意义?
李星宇:鲸鱼作为地球最大的哺乳动物,一天只出水十几次,每次十几秒,剩下的时间都在深潜。鲸鱼有点藏拙的味道。马戏团,则很热闹,光怪陆离,河马啊大象啊,什么好玩的都收进来。新的公众号「52Hz声音馆」(原「声音博物馆」)也是由鲸鱼而来。
Someet:听说你是因为年少听了摇滚乐,才半路出家走上音乐的路,为什么在鲸鱼马戏团的歌里,没什么「摇滚」的痕迹?
李星宇:你不知道摇滚音乐人好多都是小清新吗,其实我一直没变,摇滚不是形式,是一种对抗和诉求。很多人觉得摇滚是失真、是躁动,但根本不是。这只是我的一面。
Someet:能用三个词或者标签概括一下你的人格吗?
李星宇:随性但又理性,喜欢不确定和挑战边界,最怕标签。
Someet:在我的印象里,你(鲸鱼马戏团)似乎偏爱自然 /人文的采样,有什么收集的偏好么?
李星宇:没有太多的偏好。其实收集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录什么取决于我如何去思考,就是我通过声音去解构事物。声音只是一个媒介,不是最终的结果。我的标准就是我想要和不想要,只要这个声音能表达我的想法了,那就是它。
李星宇在收集玻利维亚拉帕斯一个卖报老奶奶的声音
(后台回复「卖报」,即可听到这段声音)
李星宇在收集北京即将拆迁的胡同清晨的声音
(后台回复「胡同声音」,即可听到这段声音)
李星宇在收集萨尔瓦多雨巷的声音
(后台回复「雨巷」,即可听到这段声音)
Someet:为什么选择了「音乐」这种表达方式?相比于文字、影像。
李星宇:因为确实对声音有足够的敏感性或者有天赋吧。说不好,但这是我最舒服的表达方式,所以一直延续至今。我从小也一直在写东西,我在2011年的音乐剧就用VJ(Visual Jockey,舞台视觉)。我喜欢跨界的新的好玩的东西,但我习惯用我擅长的声音去做。声、字、影各有各的特色,也有共通的点,比如我创作的时候会想很多画面,还会构思语言或者故事。
Someet:怎么开始收集声音的?
李星宇:第一次走出亚洲,因为做配乐的动画片入选了渥太华的动画节。自己在加拿大玩了一个月,借着电影节的机会去旅行,中途听到了很多异国的声音很激动,街头的乐队,教堂的钟声,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巴黎的市集,马德里斗牛……都太美妙了。后来录音机出了便携款,就买了一个到处跑。
李星宇正在收录巴西圣保罗MASP门前的滑板少年们的声音
(后台回复「圣保罗」,即可听到这段声音)
李星宇在收录巴西里约热内卢,柯巴卡巴纳海滩上小孩玩足球的声音
(后台回复「足球」,收听这个声音)
李星宇正在江西宁都,给好朋友雷磊的家族纪录片采集声音素材
(后台回复「宁都」,收听这个声音)
李星宇收集巴黎斯大林格勒站难民营的声音
(后台回复「难民营」,收听这个声音)
Someet:目前为止,声音收集了多少?都在哪些地方?
李星宇:几百种吧,伊瓜苏瀑布的水声、里约贫民窟的喧嚣、黄石公园的湖水声、加州凌晨海岸、雅加达清真寺的祷告、巴黎的市集、印度恒河的凌晨仪式……
Someet:能否描述收集声音的过程,中间需要哪些道具、设备吗?
李星宇:以这次刚结束的「亚马逊雨林寻声计划」为例吧。
主话筒:「是一只同时拥有四个振膜的小变态~」
环绕声补偿:用了4只古董B&K4007全指向话筒老爷爷,通过对交角演算进行横平面补偿。由于下个月要进亚马逊雨林了,所以为了设备的干燥性和备选也需要四只同型号的话筒做替补,所以我还备用了四只AKG的C568。
主音频接口:Antelope的Zen,比较实用的是她可以AFX in,对录入信号可以提前进行平衡和动态处理
由于考虑环境声采集及雨林录音的操作性,全体队员共带了3台Zoom H6和3台H2n做为比较方便的多声道录音及主观环境声。所有微型话筒都配备了悬挂式或吸附式话筒接口和gopro的改装配件。监听耳机使用的是SONY的CD900st。
Someet:好奇你的创作方式,你写一首歌,是先定一个主题,带着目的性去采集相关的声音;还是先即兴、随机采了很多声音,然后有感而发,作曲,融合进声音?
李星宇:不是的,这样太low了。这事完全不确定,其实有没有声音完全取决于我表达什么。我创作的灵感,基本来源于书、电影、生活。晒太阳、喝咖啡,看书,思考,写曲子。
Someet:这次为什么想着要去亚马逊雨林?
李星宇:因为亚马逊没有网络,没有信息噪音,同时也没有人类城市的噪音,虽然有很多生物的叫声,但是你不会觉得吵,你只会觉得安静。北京太吵了,生活环境太差。
Someet:北京声音吵,但也可以说声音「丰富」,你怎么看?
李星宇:北京声音确实丰富,但吵闹的声音几乎盖过了一切,因为声音是具有掩蔽效应的,不像视觉。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声音,但那些难听的声音太大了,别的听不见了。
Someet:国内有哪个城市比较「好听」?
李星宇:没有好听的,都太吵。大概只有反季节的旅游区比较好听,冬季的北戴河,冬季的阿尔山,都很舒服。
Someet:在亚马逊的收集声音过程中,看到你站在河里、接触很多野生动物,很想知道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很大或印象深刻的事儿么?
李星宇:能活着回来太好了,去他妈的梦想!!!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就住在河边,白天在里面游泳,晚上都是鳄鱼。我们睡在吊床上,也不知道底下什么东西爬过去。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见到了很多没见过的动物植物,听到了树懒的叫声,看到了鳄鱼、大蜘蛛,录音里听到了美洲豹。
Someet:从亚马逊归来回到城市之后是什么感觉?
李星宇:沉淀想法,对比很强烈,有很多关于人、城市、自然的思考,自己经历过之后,感触挺深。
在亚马逊河流上的收音TEAM
李星宇@亚马逊
李星宇@亚马逊河中
Someet:想知道你对于「声音博物馆」这个项目的规划和计划是什么样的?它在你想象中,未来是很么样子的?
李星宇:未来会探讨声音与文化、历史、政治等更多的关系,很多人觉得我在做的是声音与自然、旅行、环保的关系。其实不然,我只是把声音当做媒介,把维度打开,与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和思考。
Someet:你对声音项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李星宇:没有什么终极的目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有所思考。也希望这个项目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让我们团队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创造更多的项目。更多的是,对更多的人引发思考。
Someet:安利最近看的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吧。
李星宇:《渴望之书》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Someet:你聊了好多次「思考」,能具象的描述下你对于「思考」的理解吗?
李星宇:打个比方,你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出门、上班。其实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先刷牙洗脸再吃早饭。我只是要提出一个观点,让你停下来去思考,一些生活中习惯性的行为,这些事为什么要去做、以及有没有可能改变。
采访、撰文——奶妈
图片——李星宇提供
回复以下关键字
可以听到李星宇收集到的声音
卖报丨雨巷丨难民营丨宁都
足球丨圣保罗丨胡同声音
李星宇在乐空间举办的《自然的法则 亚马逊寻声计划》将于12月18日开始
整天的活动现场氛围3个部分
「自然的法则」音乐艺术展:10:00开始(免费入场)
「自然的法则」艺术专辑发布会:15:00至16:30(免费入场)
「自然的法则」现场演出:20:00-21:30(门票:预售120元,现场150元)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有购票信息
欢迎去围观、支持、欣赏这个「声音收集者」
(END)
往期回顾(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足够有趣
也希望被「人类博物馆」收藏
可以在后台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