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言
趣味生活多面手。 这里的宗旨是:让生活更有趣,让有趣更有意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温言

没有效率的“进步”是倒退

温言  · 公众号  ·  · 2019-08-06 07:03

正文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 334 篇文章。 温言, 公众号ID:wenyanhello。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 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7年年度畅销书作者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1

最近在看校友陈颉祺写的书《通向哈佛之路》。
这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超级好书,副标题更能概括它的内容,叫“一个中国学生的成长思考”,里面很多观点是多年亲身实践后得出的“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给人极大启发。我已经四处安利了很久,接下来的文章还可能经常会提到。
最触动我的一点,是书中的这样一句话:
学习不好的人并非无所事事,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在忙碌,没有闲下来。 但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人“显得”很努力,但效率低下,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而已。
这句话里提到了极其重要、但又常常被人忽略的要素——“效率”。
在我们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大家往往更容易聚焦于“投入做一件事情的量”以及“结果”,而忽视效率。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996对老板们才是陷阱 ”反对盲目加班,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加班只能把员工的肉身绑定在工位上,但产出有没有真的因此而提高,真得很难衡量。 如果工作时长严重增加,产出却和之前差不多,那就说明效率反而严重降低了,实在不值得老板们洋洋自得。

2

这两年,当我去反思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时,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悟:
——真正能沉淀的其实是效率,而不是靠一味追加投入带来的增量。因为你不可能指望后者能永远追加,一旦投入到了某个天花板,后续的提高只可能来自于内部转化的效率。

我有一百块,而别人拥有一千块——这叫不同的起点。
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在固定的资源投入之下,你能产出多少东西,你又能比别人多产出多少东西?
或者当我们提到“自己进步了”的时候,比起以前的自己,在等值投入的基础上多产出了多少?
一个做投资的朋友有次说,在过去国内互联网中的模式创新,带来过不少看似跑得很快的泡沫创业者。
他们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量大,扩张速度极快。
但为什么朋友定义他们是泡沫呢?因为效率没有能因此提升。最后的结果就: 又大又快,但其实效率低下,算下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被活生生地拖死了。
3

再看工作,许多敬业的人其实都只讲辛勤付出,不讲实际效率——因为从未用这个角度思考过。
我以前工作中也遇到过勤勤恳恳加班、但完全不思考效率的同事:拿着同事中最低的薪资,经常一个人熬夜加班,与各种各样的表格鏖战。
我俩关系不错,有次我帮她对其中一个表格,惊讶地发现尽管天天和这类表格打交道,她对于这个表格背后所对应的商业逻辑完全一无所知。于是我给她从头到尾地讲解了一遍每个数字背后的逻辑。
她听完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看到这里,一个好的审核数字的方法,应该是她先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和了解每个数字背后的业务逻辑,真正明白那些业务是怎么发生的,再翻回头来表格,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做这件事的效率。
但遗憾地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还用着以前“死对数”的方法,用加班来完成每一个工作进展。
从单纯地考虑数量到思考效率,对我这两年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极大的转变。
一旦有了这种思维,你就会发现咱们生活、工作中面临的许多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可以引入效率因素,来重新解读。
许多事情, 当你从原本思路出发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向左; 一旦结合效率指标,反而有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比如以前经常有读者在后台提问,要辞掉工作、花2-3年时间全职学习一个很有价值、但同时会很快迭代的技术或资质,划算不划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