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则“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可适度兼职”的消息,让这两个群体人士颇为喜悦。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允许高校教师从事多点教学获得合法收入”。
识局君一位搞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朋友说,这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承认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是低收入群体,投入产出比严重不成正比,放开一条财路;二,目前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群体人数太多,会逐渐让大家脱离体制,免得不堪重负。(这话说的,此处应该有掌声,嘿嘿嘿。)
今天,识局和大家分享一篇科研人员投来的稿件,和兼职话题无关,但可一窥部分科研生态的究竟。声明,这只是作者个人经历感受,不代表全部。
还有两个月,一期项目就要验收了。这段时间,就职于某国有科研单位的我,盯着合同中关于成果物条款看了又看。
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可没办法,眼前的状况远达不到验收的条件,再给一年时间还勉强行。领导的底线是必须想办法让验收通过。当然,在我的记忆里,还没有哪个科研项目验收不过的。
经过和各个子课题负责人的沟通,我用了三天时间写了一个应对的方案,交了上去。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了一通,核心内容就一点:你把评审专家都当傻子?!我是了解领导性情的,不与争辩。坐到工位上,我机械地又再次翻阅合同以期灵感突显。
遥想三年前,我负责编写这个项目申报书,来来回回改了十多次,每次领导的意见就是:内容丰富点,目标成果再拔高一点。越往后,我心里越彷徨。可我也清楚,不拿下这个项目,整个团队就要断粮,领导压力也巨大。
领导看出了我心里对项目申报书的写法有些抵触,语重心长地说:“我啊,你写项目申报书是个好手,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视野开阔、熟悉整个团队的业务。可你也要考虑目前团队面临的困难,这几年业务萎缩的厉害,大家还要靠项目评职称、晋升岗位,你放开写,最后验收的事情自然有办法。”
“拔高,拔高,再拔高”,写完项目申报书之后这句话就成了我的口头禅。
终于,项目如愿到手,高兴庆祝几天,就该干活了。项目组织结构、子课题负责人确定、构建核心团队、任务分解与梳理、进度控制与监督等等,都需要一一落实。其中,甚为关键的是确定子课题负责人、任务分解与梳理。
子课题负责人领导自行拍了板,论资排辈。任务分解与梳理则让各个子课题负责人自行开会讨论确定,汇总后再开会讨论。
虽说子课题负责人是论资排辈定的,可这些人也是经验甚少。由此整出来的任务项可谓问题百出,只能一并等到汇总时再审。可领导也不是全才,项目涉及专业面甚广,当子课题负责人自执一词,会上屡有争议,最后竟不了了之,自此埋下祸根。
此时领导的重点关注项,已经转移到外委项目招标事宜。领导定人事和财事也是抓了重点,置于身经百战的成熟团队中,应也能凑合。然由于整个团队初创,成员年轻而资历浅,领导此阶段乃需事无巨细。如仅抓大而放“小”,不免难负重任。
我就此事找过领导商谈,领导显得颇为在意,说是正在招聘一名海外博士加强专业能力,但并未切中要害。我只好失意而出,本打算商谈的其它诸如建立相关制度的建议,也只好咽下。
优秀人才中途加入了。美国回来的李博士,在项目申请下来半年之后入伙,报到第一天被领导邀请到办公室商谈工作安排,明确说某专业相关的工作由李博士全权负责,李博士也信心满满欣然应允。
但半个月后,李博士某天下班后找我谈心。说领导在他入职当日所说全权负责之事,并未正式公布或告知相关人等,他得听命于黄博士的工作安排,郁闷至极。黄博士是本地博士,也是子课题负责人,因其专业和海归李博士并不同,外行安排内行,大家懂的······
此后,两博士之间龃龉不可免了。老实说,如能爆发出来,正面争吵起来,也倒是好事,领导也能知其事情的原委。然两博士都是传统知识分子,克制、内敛、憋在心里。李博士明明专业出身,经验丰富,但因不想被指卷入权力之争,不吭声;黄博士可能考虑业绩考核,没有充分授权给专业人才,也不吭声。
这里说到业绩考核,这对于科研工作来说,甚难!科研成果的质量(效果)重于数量(效率),而质量的好坏全赖于权威而公正的评审,这对于某些国有科研单位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在领导还不是领导的时候,黄博士就跟随着领导,深得领导喜爱,黄博士的绩效自然年年优。优、良绩效的名额有限,领导也自然是偏向于子课题负责人。如还有剩,则轮到底下干活的。
考核本应重在激励,此等方法显然失其作用。知识分子大多不想虚度年华,毕竟寒窗十多年,责任心不缺,大部分人勤勉做事。惜乎管理一旦不善,做事就难免掣肘,终致项目成果的效果和效率都大受其影响。(所以说,对于黄博士来说,把一部分工作授权给李博士并不会给自己造成业绩上的负面影响)
黄博士自然是不会具体从事技术活,指导年轻员工,汇报工作,出出差,好绩效不会少了他,现状比较满意。而李博士更为专注技术,尽管对于不少工作安排与策划不满,但更多出于不符合专业性,倒不是什么政治。但李博士还是兢兢业业做着计算、写着报告,才华满腹停不下来的状态。
可我心里清楚,李博士的绩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怕都是最低档。
说真的,这三年,我心里没顺畅过。我跟过几个领导,做过好几个大项目,目前这个项目问题之多无出其右。该交专业讨论的,领导硬拍了板;子课题负责人多不愿尽心,事无大小统统安排给经验尚缺的年轻同事,临近进度节点才发现问题匆匆赶工;不该今年做的工作策划到今年,该提前支付的钱慢慢悠悠。等等。
虽这些事不怎么归我管,可我又做不到“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憋。
但最后,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出谋划策”,验收应对方案还是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也为领导和各子课题负责人的“老谋深算”深表“钦佩”。根据这个验收应对措施,大家加班加点赶工,两个月时间也很快过去了。最后的验收到来了。
对于验收,领导是有办法的。会议指南上,领导最为关注评审专家名单,斟酌良久才定下。评审会召开前天晚上,自然是得宴请专家。行业圈子不大,都是熟人,自然聊得尽兴。“还请主任及各位专家多多支持!”领导和团队核心人员举杯一饮而尽。
当我盯着堆起来有一米多高的评审文件,不知怎么走了神,旁边的李博士摇了摇我:“领导叫你呢。”我走到领导面前,领导心情洋溢地说:“你功不可没,二期项目再接再厉。”
“领导管理得好,都是我应该做的。”我顺口就答了过去。
李博士看到我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问:“受到领导表扬了吧?”
“这三年,表扬批评五五开,心累。”我又望向了那堆文件,“博士,你学术水平高,你觉得这些报告有没有价值?价值又在哪里?”
我转头看向李博士,“任务完成了?你还真适应地很快嘛!”
项目完成,钱也花完了,业绩自然而然就有。基于此项目顺利完成,我被领导安排准备申报各种奖项。
海归李博士窃窃地说,“虚不虚?”我正埋头苦干,转头一看是他,做了个无奈的表情。当我写到报奖申报书中关于项目成果的内容时,那堆一米多高的文件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
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