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小电拼Ultra这款多口充电器的优势特点。它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充电方式,通过FluxAI自由流技术自动识别设备的供电需求,实时调整每个端口的供电,解决了多口充电器的功率陷阱问题。小电拼Ultra具有更高的功率输出和模块化的拼接设计,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充电需求。同时,它还提供了丰富的定制选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使用习惯随意定制每一个端口的充电规则、功率、灯光策略等。文章还提到了小电拼Ultra的固件代码以开源协议开放,鼓励开发者使用Humming Board开发板定制属于自己的小电拼充电管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电拼Ultra的多口充电技术和FluxAI自由流技术的应用。
小电拼Ultra通过应用多口充电技术和FluxAI自由流技术,实现了自动识别设备的供电需求,实时调整每个端口的供电,解决了多口充电器的功率陷阱问题。
关键观点2: 小电拼Ultra的高功率输出和模块化的拼接设计。
小电拼Ultra提供了更高的功率输出,满足了用户快速充电的需求。同时,它的模块化的拼接设计,让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不同的充电口。
关键观点3: 小电拼Ultra的自定义功能和开源固件代码。
小电拼Ultra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使用习惯定制每一个端口的充电规则、功率、灯光策略等。同时,它的固件代码以开源协议开放,鼓励开发者进行定制和开发。
关键观点4: 小电拼Ultra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小电拼Ultra作为一款明日产品,具有端云协同、由AI调度的特点,能够通过OTA进行更新,适配未来更多的设备和更新的技术标准。它的应用前景广阔,将推动生活方式的迭代。
正文
自从去年换了小电拼之后,这个家旅双栖的充电站,几乎满足了我绝大多数的充电场景——在家里是个好看的桌搭,两个 AC 直流电插座给显示器和 PC 用正好,而 4C1A 的充电口组合则覆盖了绝大多数设备的补能需求;出差旅行的时候,把小电拼一拆、贴贴线一缠,就是个小体积五口充电器,科学设计的插脚能稳稳挂在高铁和酒店松垮的插座上,而最高 100W 的大功率输出也能实现快充。所以,一个多月前,当我看到制糖工厂的同事掏出小电拼 Ultra 的时候,我是很惊讶的:制糖工厂的办法是,在保留原来小电拼所有设计优势的前提下,重塑了整个产品——实用的 AC 插座、可靠的折叠插脚、模块化的拼接设计都还在,但内部结构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升级。简而言之,小电拼 Ultra 是一款看上去跟小电拼一样好,但实则完全不同的产品。尽管小电拼 Ultra 依然是 4C1A 的五口充电器配置,但如今总功率提升到了 160W,且每一个充电口都能实现满功率输出——A 口能提供 60W 的功率,而每一个 C 口都能达到最高 140W 的功率。你再也不用纠结哪个接口能激活快充了,每一个充电接口都能满血运行,几乎是市面上最轻便的多口大功率充电器。更妙的是,小电拼 Ultra 搭载的 FluxAI 自由流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设备的供电需求,实时调整每个端口的供电,可以说是重新定义了多口充电器的设计。在小电拼之前,我最常用的是 65W 的多口充电器,不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我同时连上两条线,分别给快没电的耳机和笔记本电脑充电时,充电头会给耳机分配一个 25W 的充电功率,而剩下的 40W 功率分配给电脑。这时候,由于电脑对输入功率的限制,很可能电脑会陷入充电慢或干脆不充电的情况——这就是多口充电器的功率陷阱。因为传统的多口充电器,都是通过出厂时固定的充电分配规则来给设备供电,当规则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时,效率就会受到拖累,充电设备一多,供电调度不过来情况仍时有发生。给电子设备充电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设备的充电效率,与设备电源、充电协议、充电线材以及充电器等因素息息相关。如果你熟悉充电设备,那一定对冗长的充电产品规格表不陌生——每一个接口的输出功率都不尽相同,而多接口输出时情况又变得更加混乱。当然,我们可以不较真地说,能接上电就好,可一旦较真起来,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能较真的机会。传统多口充电头是不智能的,按照 PD 充电的原理,应该是设备找充电头来请求电能,充电头能满足,则按需供给,不能满足,则按功率分配表来给。我们身边的设备日新月异,但充电头不可能无限更新,这就导致许多功率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会造成功率浪费,影响充电效率,非常耽误事。这就像去一家餐厅吃饭,却只有套餐可选,那总会有人吃撑了或吃不饱的情况发生。小电拼 Ultra 引入 FluxAI 技术,通过本地和云端 AI 协同工作,实时识别设备需求并动态调整功率分配,理论上能生成实现数十万种分配表,并基于软件更新无限制地扩充下去。这让小电拼 Ultra 得以用更高效精准的方式,来完成充电任务。原来只能吃套餐,如今变成了自助餐,就能保证每一个人吃好又吃饱,效率自然就提上去了。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制造硬件。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在我看来,小电拼 Ultra 正是这样一款产品。只要用手机触碰随机附赠的 NFC 贴纸,就能启动小电拼 Ultra 的设备管理小程序,这时候,小电拼 Ultra 的全貌才得以展现。这是一个 AI 充电管家——你可以在「简洁模式」和「专业模式」之间随时切换,充分了解设备的充电信息。你几乎可以在这个界面条理、数据详实的小程序里,发现关于充电的一切:每一个接口的供电情况、充满电需要的时间、充电线缆的信息、充电兼容的协议等等……在熟悉小电拼 Ultra 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充电头有什么好玩的?但当每一个设备的充电数据都详实地摆在我面前时,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就涌现出来。这种乐趣,源于对生活透明化的掌控感,是对现实世界更高分辨率的新认知。现在,我已经习惯性地把小电拼的小程序挂在电脑桌面上,时不时瞄一眼,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们都知道 Apple 自研芯片的能效比很高,非常节能,但到底有多省电呢?我在码字的时候瞄了一眼小程序,发现运行负载只有 1.5W,怪不得电池能撑一整天!还有一次,我发现手机虽然插在小电拼 Ultra 上,但却显示线缆没有连接上,我判断是充电线坏了,拿去售后,果然如此。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折腾电子设备的玩家,那小电拼 Ultra 就是一个绝佳的功率监看器,你会对设备的性能释放情况更有把握。更重要的是,在充电这件事上,小电拼 Ultra 提供了足够大的折腾空间,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充电器的「模拟器」——我可以随意定制每一个端口的充电规则、功率、灯光策略,让小电拼 Ultra 完全适配我的使用习惯,又或者自定义各种场景下的充电模式,通过小程序一键切换。小电拼 Ultra 用简洁高效的界面,向我展示了充电这件事的「游戏性」,这是一种久违的、能折腾的乐趣。充电方式的演进,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消费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个人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不多,使用频率也说不上高,一块电池就能用大半天。因此,手机、相机甚至游戏机的电池都是可拆卸的,万能充盛行。在 iPhone 被发明出来后,重新定义了人类联系的方式,离线状态消失了,现代人普遍都处于联网在线的状态,那手机自然也就不能没电了,于是手机和电池成为一体,快充头得到了发展。而当下,我们不仅揣着手机,可能还背着电脑、游戏机,戴着耳机、手环、眼镜……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势必会愈演愈烈,这时候,一个快充头不够用了,多口充电器成为了主流。这时候问题来了,市面上许多声称「智能」的多口充电器,其实是靠写入更多的规则来让事情办得更好。但设备形态在变、供电需求在变、每人每天身上的设备也不尽相同,只靠规则是无法穷尽一切的,而充电这件事又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真正的需求潜藏在那些规则覆盖不到的黑暗角落。这让我想起智能手机的蛮荒时代,诺基亚 S60 平台曾经也是「智能机」的代表——可以收发邮件,还能上网,也有诸如输入法、主题这样的自定义功能。但后来我们都知道,iPhone 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范式,那是一台真正为移动互联网范式准备的电脑——有独立的操作系统、有适配这套系统的硬件,以及匹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才激活了 Web 2.0 时代。相较于 S60 的诺基亚手机,iPhone 就是一种明日产品;而与传统多口充电器相比,小电拼 Ultra 也是一种明日产品。这是一台端云协同、由 AI 调度的充电电脑,强大的硬件规格得以让小电拼 Ultra 能通过 OTA 进行更新,来适配未来更多的设备和更新的技术标准,为设备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小电拼 Ultra 的固件代码以开源协议开放,只要开发者感兴趣,就可以使用和小电拼 Ultra 同期发布的 Humming Board 开发板,定制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电拼充电管家。在新的能源形式普及之前,电力仍会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是构筑个人计算机生态必不可缺的因子,而我们对于电能效率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绝不只是一个充电器而已。小电拼 Ultra 奉行的是另一个层面上的 Over-engineered 精神,用超规格的设计和精密的技术,来推动生活方式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