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纳文(Paul Donovan),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我不认为欧元会解体。货币联盟瓦解非常罕见——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上来说,这都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过程。欧元解体将比放弃固定汇率机制要痛苦得多。然而,就算欧元将不复存在,在德国持有欧元现金或银行存款也不太可能起到某些投资者所希望的避险作用。
二十世纪发生的货币联盟解体无不以剧烈资本流动为前奏。实际上货币联盟瓦解主要是因银行挤兑而不是由政治人物引发。货币会流向投资者认为最强大的经济体中。奥匈货币联盟在1920年代解体时,钱流向了匈牙利;1932年美国货币联盟瓦解时,钱流向了纽约;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一分为二时,钱流向了捷克共和国。如果欧元解体,几乎可以肯定钱将流向德国。
把钱放在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中看上去合乎逻辑。如果身在法国的人担心法国将脱离欧元区,而且认为法郎将是一个弱势货币的话,那么在还可以做到的时候把欧元存款取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他们持有这些纸币,相信欧元在手总好过法郎存在银行。另一个办法是,他们可以把钱转入德国银行,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取出欧元或德国马克,反正都比法郎强。于是,钱源源不断流入德国。
假设流入德国的钱全部兑换成马克,相当于对德国商品与服务的索偿权(货币的本质即如此)。对德国产出的索偿权飙升,而德国的实际产出并无变化。换言之,德国货币供应相对于本国 GDP呈爆炸式增长。这种失衡将导致严重通胀,看起来就像德国在一夜之间印制了巨量钞票一样。德国在1923年曾试图大量印钱,然而结果很糟糕。
如果德国不想看到通胀高企,那么决策者就必须减少经济中的马克数量。历史上每次货币联盟崩溃后决策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么做的。德国政府有可能迫使在德国持有欧元的法国人接受法郎。德国政府或许决定只能将部分欧元兑换成马克(很可能是每人限1万欧元),超出部分将被强制转换为债券,或以不利的汇率换成马克。以往货币联盟解体后这两种情况都很常见。
货币联盟瓦解后减少经济中的德国马克数量的一个可能受欢迎的办法是:区别对待本国与外国现金持有者。持有欧元的本国人可以按1:1的比例将欧元兑换成马克,而外国人则需要按比如3欧元换1马克的汇率进行兑换。1990年东西德统一时就是这么做的。持有东德马克(Ostmark)的本国人按1:1比例换成德国马克(有一定限额);而外国人则只能以3东德马克换1德国马克。这减轻了因东德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带来的通胀风险。
假如欧元解体,外国投资者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德国马克有多强或多弱,而在于他们存在德国银行里的欧元能换来什么。
欧元解体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欧元解体,德国马克现金也未必就是理想的保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