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影响了几代人,时代变迁,读书一直是人们坚守的爱好之一。然而近几年,捧着纸质书籍寻找“黄金屋”的现象似乎有所减少,但地铁中、公交车上捧着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的人随处可见。
没错,数字阅读成为了现代人的“新宠”。
日前,由北京市新闻出版研究中心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传媒蓝皮书: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里提到,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年度综合阅读率较上年增长1%,且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图书阅读率。
而早前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亦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
2008-2016 年国内成年国民图书、数字化及手机阅读率
掌阅科技创始人张凌云说:“数字阅读、特别是网络文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交流,担负起新时期文化传承的新使命。”
毋庸置疑,数字阅读是一场静悄悄的阅读革命。
数字阅读即阅读的数字化,起源于网络、手机、掌上阅读机等数字载体的出现,主要有两层含义:
◆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
◆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等。
如果说2011 年是我国数字阅读行业的高速发展时期,那么2012年至2013年则是数字阅读发生剧烈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出现井喷式爆发,传统PC电脑的销售开始在一些地区出现历史少见的下降。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迅猛发展,云计算基础下的多屏共读成为现实。从1岁儿童到80岁老人,数字阅读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
2013 年之后手机阅读成为继手机即时通讯、手机搜索、手机音乐之后的第 4 大常用应用。到了2014年,数字阅读已经开始超越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有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传统媒体,其中手机阅读的接触率更是首次超过50%!
2016 年,成年国民数字阅读接触率达 68.2%,同期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手机阅读接触率已经接近数字阅读接触率,在各类数字阅读载体中增幅第一,移动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和国人的主流阅读方式。
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
对于数字阅读的强势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将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国家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旺盛以及技术创新完善。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对数字阅读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提供了新的政策推动力。
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出台了推动数字阅读发展的具体政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20家出版重点实验室,还将推动国家全民阅读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34家国家公益性推广优质阅读内容数字化传播平台。
如果要给现在中国的数字阅读用户画一幅“自画像”的话,应该是这样:女性,28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学生、自由职业、服务业、金融业,喜欢捧着手机睡前阅读,爱看现代都市类题材;男性,29岁,高中以上学历,职业是互联网、金融、贸易、制造业,喜欢在手机或阅读器上看玄幻仙侠,平均每周阅读4.8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阅读习惯转变的同时,除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之外,从短的零碎的阅读也在向着系统性的阅读发展。在3亿多数字阅读用户之中,“80后”“90后”是主要群体,占比高达64.1%。相比于传统一代,这一代人更乐于接受互联网思维和数字阅读方式,他们倾向于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智能移动设备来阅读和学习。
2010-2016 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
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满足了人们在移动中对内容的需求,随时随地生产与消费内容,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阅读习惯。
以APP客户端、二维码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传媒入口发展迅猛,使数字阅读方式进一步移动化和傻瓜化。微博、微信异军突起,两者推动下的碎片化阅读、社交化阅读获得进一步大发展。微阅读进一步流行和泛滥,阅读渠道和阅读内容被改写。
同时,泛娱乐产业正在实现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的交叉融合,数字阅读行业也在寻求更加多元、稳定增长的收入模式。而二次元内容的涌现,AR、VR、电子听书等新技术的发展等也为数字阅读市场开辟了新的空间仅以“听书”为例,去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增长48.3%,达到29.1亿元。
数字化阅读的兴盛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乐趣和便利,但也引起了一些忧虑。
在 “快文化” 社会,吃饭要快、走路要快……数字阅读因便捷性获得了人们的青睐。无论是在各种公共场合,还是在个人的闲暇时间,绝大多数人不是在用手机消遣或浏览,就是用其他移动终端在看片、玩游戏等,传统意义上读书人在不断减少,所谓“三屏”(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一直在不断蚕食我们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阅读越来越浅,也越来越 “泛在”化。
数字阅读具备浅表化的特征,也就是人们以快读浏览方式获取有用信息过程呈现出来的浅显化、浅层化的特点。浅阅读是搜索标题式甚至是跳跃式的阅读,是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并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信息,不需要像传统阅读哪有静心阅读、潜心思考。
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需要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因此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追求时效性,阅读者也习惯于阅读短平快的内容,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很难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不利于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如果说传统阅读还强调“寒窗苦读”之“苦”,数字阅读则以“悦读”之“悦”相标榜。对此,有人不无担忧,随着数字阅读的兴盛,传统的纸质读物是否会逐渐被人们舍弃,最终寿终正寝?数字阅读带给人们轻松愉快的享受之时,传统阅读留给人们的文化韵味和思想深度是否会荡然无存?而对于出版行政部门来说,数字阅读对于那些不具备鉴别力的未成年人来说,海量而庞杂的阅读内容的监管似乎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有数据显示,现在还远未到唱衰传统阅读的时刻。
根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增速比较缓慢,但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今年11月4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各地一系列温暖出炉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也在表明:人们正在向纸质书“示好”。
红遍网络的天津“滨海之眼”图书馆
虽然数字阅读在高速发展,但纸质阅读的体验优势也日渐凸显出来,也有许多人不再追逐碎片化的、浅入式的、快餐式的数字阅读模式,转而回归传统的高质量阅读体验中。
过去唱衰纸质阅读的人说,数字阅读有纸质阅读没有的便利感;而坚守纸质阅读的人说,纸质阅读有数字阅读没有的墨香味。也许在不少人眼中,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但我们不妨将其看作阅读的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的两种模式,两者是可以融合和发展的。有心阅读之人,是断然不会拘泥于阅读形式的,更不会介意阅读载体。
文化评论家王干认为,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数字阅读的主流化是种趋势,传统文学上网,会让其增加生命力与朝气。
话虽如此,本着“看戏不怕台高”的心理,小编还是忍不住要问:你更喜欢哪种阅读方式呢?
编辑:徐啸
来源:新浪微博、中新网、新华网、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人民日报、红网、
《出版广角》、《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