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羽田机场,行李托运服务台前。
我和女儿暖暖结束日本旅行,准备返程,有三件行李箱需要托运。
依据机场规定,一个乘客只能托运两件行李,我准备把另一件行李放到女儿机票下托运。我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工作人员请我女儿过来,又叫来一位懂中文的工作人员——山口女士。
于是,一节现实版的规则课程开始了。
山口女士和蔼可亲,很有亲和力,她微笑着用双手递给暖暖一张贺年卡。
“你好,节日快乐。”
“谢谢”,暖暖脸上的紧张不见了。
山口女士开始一项一项与暖暖核实护照和机票信息,暖暖认真作答。
然后,行李称重。
山口问暖暖:“你这件行李箱中有易燃易爆物品吗?”
“没有”,作为母亲,我立刻本能回答。
山口转过身面向我,微笑,语气却坚决:
“你女儿已经十岁,具备认知能力。作为行李托运人,她应当知晓相关规定,应当知晓自己的权利以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她要学会由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我向她提问,给她机会请她自己回答,好吗?”
我点头称是,退后几步。
山口和暖暖的谈话继续。
“你这件行李箱中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吗?
“没有。”
“你这件行李箱中有锂电池、充电设备吗?”
“没有。
……
若干相关问题一一询问完毕,托运单打印出来,山口将之贴在机票背面。之后向暖暖解释托运单上每一项内容及含义,逐项询问其是否明白,暖暖一一回答。
山口将机票托运单等交给暖暖。
我以为要下课了,但是——
山口依然微笑,依然弯着腰,继续保持和暖暖一样的高度:
“请你保存好托运单。如果行李箱到达后,你发现有行李箱破损、箱内物品丢失、被调换、毁损,你要大胆地向到达机场提出来,要求赔偿。这是你的权利,你要大胆地维护你的权利。你能听明白吗?“
“明白!”暖暖声音中透出坚定。
暖暖认真地将机票护照托运单等接过来,小心翼翼地装到自己的小背包里,仔细地拉上拉锁。
山口微笑,起身,挥手:“祝你顺利”
“谢谢你,再见。“暖暖小腰杆倍儿直,大踏步向前走去。
旁听这一节十几分钟的规则教育课,我感触颇深。
我学习法律二十多年,深谙规则之价值,规则之治,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好、效率最高的管理方式,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的有序发展、正常运行,其背后支撑力量就是大大小小的规则——或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或交通规则安全规定,或托运规定游园须知……
这些规则,像错综复杂的高速路网疏导车辆遵章运行一样,让社会及社会中人们的各项活动变得井然有序。规则所构建的秩序,是人们正常的生存、生活、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规则践行方面,做得很不够。行人闯红灯、游客逃票入园、高速路上任意停车、道路旁公然便溺、排队加塞……这些场景,太熟悉。人们办事,首先想到找人托关系,也的确存在有人好办事、有人才能办成事的现象。人们这边忙着立规则,那边又习惯践踏规则。
更多时候,规则被人们当作成了“别人的规则”而与己无关,或者以法不责众为由,无视规则,任意妄为。违反规则行为,很多时候被作为不文明行为在道德层面上不痛不痒的批评,但是,违反规则的实质是违背规则,应当承担责任和后果,受到相应的制裁。
在规则教育方面,我们尚处于宣传、鼓励、号召阶段。规则之治,尚未入人、成为行为习惯,更没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状态。
我曾为几家中小学校学生上法律课,课程设置以介绍规则内容、意义为主,只是起法律普及作用而已,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效果甚微。规则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当从娃娃抓起,并且,应当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形成“联动”,无缝对接,彼此呼应,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将规则意识植入到孩子们心灵中。
东京羽田机场,这节规则教育课,展示的正是社会规则教育的一个侧面。社会上,成年人以身作则,以事说法,对孩子规则教育效果最佳,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家长,我习惯性的为孩子包揽一切,这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家长,应当适时、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下自己去做、自己去感悟。这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
◎ 作者:刘玲律师,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