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当中,《阿弥陀经》是流传最为广泛的经典之一,是为数不多的佛陀无问自说的一部本怀经。在这部经中,佛陀为无量菩萨、阿罗汉、诸天大众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庄严,展现了阿弥陀佛及其国土的无上功德成就,为无边众生描述了极乐家园的殊胜景象。在如此高妙的经典当中,佛陀以长老舍利弗作为应机者,并三十六次唤其名。舍利弗尊者不仅在《阿弥陀经》当中频频出场,即使是在一代时教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大般若经》当中,舍利弗仍然与须菩提一道成为法会的重要参与者。这是为什么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当中给出了答案:
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
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由此可知,舍利弗智慧第一的美名绝非妄传,而是有佛陀偈语为证的。这倒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舍利弗究竟何许人也,能够受到佛陀如此嘉许?
话说古印度时期,有个摩伽陀国,国王名叫频婆娑罗,国中大城名叫王舍城。在这个国家中,有位名叫摩陀罗的著名论议师,频婆娑罗王曾赐封给他一处封地,此地距王舍城不远。得到封地之后,摩陀罗的妻子生下一女一子,女儿眼似舍利鸟眼,取名舍利,儿子膝骨粗大,取名拘郗罗。从此之后,摩陀罗便常居家中,养儿育女,之前所学的经书也因此废忘,更不用说修学新的经典了。
这时,南天竺有一位名叫提舍的婆罗门大论议师,精通十八种大经,他头戴火帽,腹覆铜鍱,来到了王舍城。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打扮?他回答说:“我所学的经书实在太多了,恐怕腹部破裂,所以腹覆铜鍱;我之所以头戴火帽,是因为处处暗冥。”
众人又问他:“日照当空,你怎么说处处黑暗呢?”
提舍回答说:“暗有两种:一种是日光不照,一种是愚痴暗蔽。现在虽然日照当空,而愚痴犹黑。”
听了他的话,众人很是不服气,对他说道:“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摩陀罗,如果你见到了他,你的肚子就该收一收,你的光明也会变得暗淡了。”提舍闻言,二话不说,径自走向论议场,敲响了论议鼓,向摩陀罗发起挑战。频婆娑罗王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欢喜,命摩陀罗前去应战。
接受了挑战的摩陀罗自知废业多时,暗地里忧心忡忡。说来凑巧,摩陀罗在去往论议场的途中,见到两头牛互抵,他在心中暗赌说:“假如这头牛是我,那头牛是提舍,以此为占卜,看看我们两个人谁能取胜。”结果摩陀罗所赌之牛输了,这令他十分沮丧。在即将进入论议场的时候,摩陀罗又看到一个提水的妇人走在他的正前方,突然瓶子掉在了地上,水也洒了出来,这让摩陀罗感到更加不吉利。论议的结果不出摩陀罗所料,他果然很快败下阵来。
见有大圣人到来,频婆娑罗王心情大好,打算再分封给提舍一处封地,但大臣们却认为不妥。大臣们说:“如果一有圣人前来便封一块地给他们,而有功之臣却不能得到封赏,这恐怕会对治国安邦不利。既然摩陀罗技不如人,就应当夺其封地,转封给获胜者,如果将来有更加精通论议的人前来,也依此法行事。”频婆娑罗王听取了大臣们的劝谏,取消了摩陀罗的封地,转封给了提舍。
摩陀罗在离开封地之前对提舍说道:“你是个聪明人,我把女儿许配给你,还要劳烦你照顾我的儿子,我要远走他乡,精进求学。”就这样,摩陀罗之女舍利嫁给了提舍为妻。
在舍利怀孕期间,她梦见了一个人,此人身披甲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后站立在一座大山边上。舍利醒来后,把自己所梦告诉了提舍,提舍说道:“你应当会生个儿子,他将来能摧伏一切论议师,唯有一人不能胜,他应当拜此人为师。”
说来奇怪,自从舍利怀孕,人也变得聪明起来,尤其擅长论议经书,拘郗罗每次与姐姐对论都以失败告终。拘郗罗对姐姐的实力非常了解,他知道,姐姐所怀之子必非等闲之辈,这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这般了得,等他出生了,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件事极大地激发了拘郗罗的道心,他离乡背景,来到南天竺求学经书。拘郗罗学习了十八种经书,并且通晓顺畅。在学习期间,拘郗罗十分精进,连手指甲也无暇修剪,所以人送绰号长爪梵志。
放下求学的拘郗罗暂且不表,话说舍利的儿子出生后,提舍暗想:“我名叫提舍,儿子应该承我之名,就叫忧波提舍吧(忧波,秦言逐;提舍,星名)。”虽然提舍为自己儿子取名忧波提舍,但大家因为舍利聪慧过人,所以都把叫他作舍利弗(弗,秦言子),这便是日后名扬天下,被释迦牟尼佛赞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天生智慧多闻,有大功德,他八岁开始学习十八种经书,且能通解一切义理。这时,摩伽陀国有两位龙王兄弟,一位叫姞利,一位叫阿伽罗。在这两位龙王的护佑下,摩伽陀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为感谢他们的功德,常常在仲春之月来到龙王住所,举行法会,全天论议经书,法会也以龙王之名命名,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很久。在这场法会上,常会设有四个高座,一为国王而设,二为太子而设,三为大臣而设,四为论士而设。
舍利弗八岁时第一次参加龙王法会,他问身边的人:“这四个高座是为何人而设?”大家告诉他,这是为国王、太子、大臣和论士而设。舍利弗观察了周围的婆罗门论士,觉得无人可胜自己,于是他走上了论土高座,结跏趺而坐。
众人见一个黄齿小儿上了论士座,无不疑惑惊诧。有人说他只是个愚痴小儿,有人说他是智量过人,总之,人们对舍利弗的神情举止表示赞许,却又各怀心腹事。绝大多数论士因为舍利弗年幼而轻视他,纷纷派自己门中的少年弟子与他对论。
然而众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舍利弗答酬旨趣,辞理超绝,在场之人,无不叹未曾有,无不被的智慧辩才所折服。频婆娑罗见状万分欢喜,命有司封给舍利弗一处聚落,常施供养舍利弗。不仅如此,频婆娑罗王还乘坐大象,亲自宣说舍利弗的惊人之举,致使印度十六大国、六大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舍利弗由此一论成名。
舍利弗有位少年好友,此人是占师之子,姓大目揵连,名叫拘律陀,这便是日后被誉为神足第一的大目揵连尊者。二人少年相识,志趣相投,行则俱游,住则同止,情同手足。后来,两人俱厌浊恶之世,出家学道,并立下誓言,如果谁先得尝甘露法味,必与对方同赴法宴。
也是二人前世善根深厚,福德无匹,八年之后,佛陀度迦叶兄弟千人从佛,游诸方国土,来到王舍城外的竹园。听说佛陀到来,舍利弗和大目揵连进入王舍城打探消息,恰好遇到了比丘阿说示入城乞食。
舍利弗见阿说示仪服异容,诸根静默,便上前问道:“你是谁的弟子?你的师父是何人?
阿说示回答道:“我的师父是释迦族太子,如今已成就佛果的释迦牟尼佛。”
舍利弗说道:“请把你师父日常所授跟我讲一讲。”
阿说示非常谦虚地说:“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再次祈请说:“请简要说一说吧。”
在舍利弗肯请之下,阿说示说道:“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阿说示的意思是说,万法皆由因缘而生,佛陀所说之法就是讲说因缘的,而此法又以因缘而尽。阿说示所说看似简要,甚至有些轻描淡写,但其中却蕴含着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非常重要的教理基石,那就佛教的缘起法则,可以说一语道破了佛教的要点所在。
舍利弗是何等智慧之人?虽然阿说示只说了寥寥数语,舍利弗却瞬间顿悟,证得初道,并连忙找到了大目揵连。
大目揵连见舍利弗眉目间法喜尽露,忙迎上前来问道:“你真的得到了甘露法味了吗?快快说与我听!”舍利弗把阿说示所说之偈复述给大目揵连听,大目揵连说:“你再说一遍!”舍利弗又重复了一遍偈语。大目揵连听罢,马上彻悟了其中的道理,也证得了初道。欢喜之下,二两急忙召集二百五十名弟子前往佛所。
佛陀远远看见有人前来,对身边的比丘众说:“你们看见走在梵志前边的两个人了吗?
比丘们回答道:“看到了。”
佛陀说:“这两个人在我的弟子当中,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神足第一。”
舍利弗和大目揵连率领众人来到佛前稽首,站立在一侧,同时对佛说:“我们愿求佛道,请佛陀为我们剃度受戒。”
佛陀说道:“善来比丘。”
佛陀话音刚落,二人便法服着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
再说舍利弗的舅舅拘郗罗,一别家乡便是十六年。这一年,他回到了王舍城,却找不到外甥舍利弗,便向人打听他的下落。邻居告诉他说,舍利弗已经追随佛陀出家求道了,如今已有半个月的时间了。这令拘郗罗大为惊讶,他心想:“舍利弗智慧过人,是什么人诳惑他剃头出家,并收作弟子呢?”
拘郗罗来到佛所,见舍利弗正站在佛陀身边,为佛陀打扇。拘郗罗本怀慢心而来,简单问讯之后,便在一边就座,打算与佛陀一较高下。拘郗罗对佛陀说道:“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拘郗罗说罢,佛陀不急不缓地反问道:“你说一切法不受,是见受否?”佛陀质问拘郗罗的意思是说:你已经饮邪见之毒,所以现在才会发出毒气,你说自己一切法不受,那这样的邪见你有没有受持呢?
佛陀此问一出,拘郗罗马上觉悟,就好像好马看到鞭影便会觉悟一样,当下贡高顿失,惭愧低头。他心中暗想:“如果我说是见我受,就会与一切法不受相违,在场人都会知道我在打妄语;如果我说不受是见,可能知道的人还会少一些吧!”于是,拘郗罗勉强答道:“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拘郗罗回答完问话,佛陀又问道:“你说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那就是无所受,这与众人无异,何必自高而生憍慢?”
拘郗罗无言以对,当下生起对佛陀的恭敬之心。他想:“我明明已经输了,世尊却不明说,可见佛不说是非,佛心何等柔软清净啊!”
舍利弗闻听二人对话,立证阿罗汉果。此后,拘郗罗也随佛出家,证得大力阿罗汉果位。
阿罗汉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杀尽烦恼之贼,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更何况,善知识曾说,舍利弗所证阿罗汉非普通阿罗汉可比,那是大阿罗汉,换言之,那已经是发大心的大菩萨了。对于后世学人,特别是末法众生来说,舍利弗所证之果位,绝对是遥不可及的,可是龙树菩萨却在《大智度论》中说:“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却是为何?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则典故。
舍利弗曾随佛经行,路遇一只鸽子被鹰追捕,鸽子仓惶逃窜。当佛的身影罩在鸽子身上时,鸽子变得十分安稳,但当舍利弗的身影罩住鸽子时,鸽子便又恢复了恐慌之状。对此,舍利弗迷惑不解。佛说:“你三毒未尽,所以才会如此。”
佛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几世为鸽,又当于何时得以解脱?”
舍利弗入定观察良久,然后回答道:“我只看到这只鸽子八万大劫之前便是鸽身,八万大劫后仍是鸽身,更远的我就看不到了。”
佛说:“这只鸽子恒河沙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后来得生人身,经过五百世之后,方得利根。那个时候有佛在世,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这尊佛遗法在世时,这个人作了五戒优婆塞,跟从比丘听闻到赞佛功德,才发心作佛。然后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这个人才得作佛。”
听了佛陀的圆满解说,舍利弗向佛忏悔说道:“我连一只鸟的过去未来尚不能知,何况诸法实相?为证佛智,我宁愿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也绝不畏难!”
佛说舍利弗智慧多闻,常人根本无法相比,可是舍利弗如此这般对佛忏悔,可见他对佛的智慧无比赞叹欣慕,足见佛智真正是“深广无涯底”,难怪龙树菩萨说舍利弗“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了。
读了舍利弗的故事,是否引发了我们这样的思考:佛说“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若斗胆与舍利弗相比,我们的根基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舍利弗生值佛世,从十六岁开始随佛闻法,并以此因缘,现生证得大阿罗汉,我们可有如此善根福德?人常说:学佛成佛是目标,对于我们这样的众生来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恐怕只能托佛愿以作强缘了吧?
来源:净土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