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如何助力中国制造沿着加强创新和质量优先的道路,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造转移提升可以说是最大的热点之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连续第三年提到了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推动实体经济向创新优先、质量优先转型,甚至作出了“不创新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坚决表态。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回应,会议之外,各地、各行业,以及无数企业和智库也都纷纷建言,高度认同。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去年的一条“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新闻,就引发过中国制造仍然还未完全摆脱大而不强的激烈讨论。让人有所欣慰的是,仅仅一年后,中国国产的笔尖钢、笔头机都已经投产,开始替代昂贵的进口产品。
然而,冷静思考不难明白,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不能再满足于靠“产能+低价”占据中低端市场,而是要积极地转型升级,转而依靠创新和质量提升实力,不光要做世界制造业大国,更要做世界制造业强国。
同时,中国制造业向创新、质量趋动转型升级,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从东海到南海,从朝鲜半岛到台湾,中国周边已经呈现了“热点连片”的情势,面临着几十年来最大的战略压力。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触动某些国家的“奶酪”,于是想用各种手段打乱中国的步伐,拖延甚至打断中国崛起的过程。
如何应对?于是,我们看到南海上出现了“鬼斧神工”:仅仅数月时间,五六个大岛就“凭空”长出来了,中国在南海的态势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强大而先进的工业倚仗,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工业的力量!强大中国工业的力量!
正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里,中央才把打造先进制造业的意义,提高到了“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这三大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的高度。
其实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创造转型的道路上,成功的范例已经有了很多。比如高铁,比如智能电网。无论是高铁还是智能电网,中国都不是先发者,最早核心设备和器件却大多需要依赖进口。可现在,里外全系“中国造”的高铁已经是中国一张异常亮丽的名片,凡是来华的人士,包括那些原来抱有居高临下优越感的发达国家人士,在亲身体验后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
智能电网在普通人中的名气比高铁小,但在工业界内的地位可能还要更高一点。中国电网的技术进步不但全面追上了全球第一集团,而且在智能调度、特高压、超高压超远程输送等下一代的关键技术上更占据了领先优势。携着这些技术优势,中国电网企业在海外大展拳脚,在巴西、欧洲、亚洲和大洋洲都成功收购和经营了多个项目。
但中国那么大,要攀登上制造业强国的巅峰,光在几个诸如高铁、智能电网的行业里成功,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更多的产业上取得突破,不能全靠政府来安排所有攻关项目。中央早就指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必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以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作为主体,通过鼓励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实现目标。
因此,在顾客要求更多元化、以及个人化的消费类制品行业内,民企的表现似乎更加如鱼得水。比如作为近年中国指标性的公司之一的华为和比亚迪,一个在信息与通信行业,一个在新能源和汽车行业,便都影响和带动到了整个行业产业链在国内极大的延展。
说来其实也很有意思,华为和比亚迪总部都在深圳,两家公司都“出身草莽”,华为是提供简易农村数字交换方案起家,而比亚迪最初生产镍镉电池。然而两家现在都是中国少见的、以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为根本的企业。华为员工中45%是研发人员,华为程序员文化都成了国内IT界的著名传说,而比亚迪也囤积了约两万名工程师。强大的专业人才储备正应合了《中国制造2025》“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它们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控制最坚实的基础。
华为花了十几年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后,就又一头扎进了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几年间手机已经挤入了世界前三之列。而比亚迪则是进军汽车业后,依靠自己在电池研发生产的优势,迅速成了中国新能源车最重要的代表。
连两家公司的产品定价策略都相当近似,早期与其它国产货差不多,以性价比争夺市场。在积累一定的良好口碑后便都毅然向中高端市场进发。华为旗舰级的P系列和MATE系列,定价率先连续打破了原来被国产手机业认为是上限的3000元、4000元大关。而比亚迪“王朝”系列的旗舰车型——插电混动SUV唐100也第一个打破了国产汽车品牌定价的天花板,竞争30万级别市场;而另一款插电混动轿车秦100同样不走10万元级别的入门级路线,而是走合资中级车定价加堪比豪车级的超高性价比定位,也可以称为是一次国产品牌车提升档次的突破。
定价策略本身当然只是次要的,重要的还是顾客能否接受品牌自我定位的提升。令人欣慰的是华为和比亚迪都成功了,华为手机牢牢占据了全球很大一部分商务及高端消费市场,已经是全球公认的顶级手机品牌之一。而比亚迪王朝车型唐、秦连续几年占据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前列,甚至可以说“王朝”系列优越的性能加上恰到好处的定价,很是助推了一把近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家用市场的起步。
此外,同一技术路线和定位策略的比亚迪纯电大巴客车更是畅销国外,包括在竞争最激烈的北美市场甚至取得了对其它品牌近于压倒性销量的胜利。这都证明只要确实有优秀的产品品质,高端顾客群一样愿意接受中国品牌,证明了在消费品市场上,走中国创造、中国质造的产业升级之路是完全可以走通的。
能走通的关键还是要真正抓紧“创造”和“质造”这两个关键词。还是以华为和比亚迪为例,由于原来是工业级产品的供应商,虽然在业内早就鼎鼎大名,但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中却是相当陌生的。能迅速打开市场,建立起自己的忠实消费群,靠得还是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设计团队,推出的产品令如今见惯了各种宣传的消费者也第一时间感到怦然心动,才会愿意花费时间了解这个新品牌,继而才有可能被品牌的文化、价值彻底吸引,最后心甘情愿的掏钱。
华为去年和徕卡合作,双摄像头加上徕卡镜头,即使在徕卡的故乡欧洲都引起了轰动。可要是华为没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出再高的授权费,徕卡会愿意砸掉自己的牌子吗?
比亚迪就更猛。光论考验汽车核心技术实力最直观的一点——百公里加速时间,秦5.9秒和唐4.9秒的成绩足以秒杀众多百万元级别的国内外性能跑车。而最新上市的唐100和秦100之所以加一个“100”的后缀,就是因为纯电续航里程突破到100公里。这是全球同类型车中纯电续航里程的最高记录。
100公里的指标不仅只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记录,更可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因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甚至是平均开车行程最远的北美家庭,100公里也能满足每天的正常用车需求了,对于中国普通人来说更已经是“里程过剩”(国内一线城市平均2~3天的驾车通勤里程才有约100公里)。这意味着主流顾客采购新能源车最大的一个顾虑——里程焦虑被抹除了。更不用说,“纯电为主、偶尔长途才油电混用”的新用车方式,为减少尾气排放、协助治理雾霾带来极大的环保效益。这可以算是中国制造给世界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再加上比亚迪还继承了中国制造一贯性价比高的优点,在车辆其它的性能和配置上,提供给用户的是远超同等价位合资、进口豪车的感受,再加上对新能源车的政策支持,老实说,未来一两年新能源车市场即使出现几何级爆发增长,那是完全不用太奇怪的。
众所周知,汽车业是现代工业中产业链最长,规模最大的行业,是多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双超2800万辆,已经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车本来就被认为不仅代表了汽车业的未来,而且由于机理、主要配件与传统燃油车有极大不同,是实现中国汽车业朝思暮想的“弯道超车”最好的机遇之地。《中国制造2025》里将之专门列为十大关键领域之一。比亚迪在唐100和秦100上体现的“黑科技”爆发,展现了“强大中国车”的力量,为中国新能源车在新一年开了一个好局,更是一个中国创新、质造的成功范例。十大关键领域,一个突破了,下一个领域突破还会远吗?
高铁、电网、华为、比亚迪……这些各个行业中的“强大中国造”,是真正撑起中国工业的脊梁大骨,也是中国面临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局势,仍能淡定从容的最大底气所在。从前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中国建设数十年存下的最大一笔“积粮”,就是这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要实现制造2025甚至2050的远景规划,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它们必定就是开路先锋。当然,在这条道路上,它们背后不会,也不应该会缺少支持力。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有充足的资金,更有全世界最大的理工人才储备。有种子企业、有市场、有资金、更有人才,再加上认真两个字,中国人、中国企业有什么理由不能实现从制造到创造、质造的飞越呢。
毕竟,世界上的事,怕只怕认真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