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护肤奇扒说
这是个有趣有料的护肤频道,愿你我,永远那么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护肤奇扒说

只知道要防晒,却不知道还有这些讲究。

护肤奇扒说  · 公众号  · 美妆  · 2018-03-20 17:19

正文


本篇文章主笔:扒爷


下周开始,天气就开始回暖。

一年中4-9月份的紫外线最强,早上9点到下午3点,又是一天中紫外线对我们皮肤影响最大的时段。


4月份马上就要来了,爱美的人、怕老的人,你们防晒做得如何啊?

关于防晒的重要性,我想已经不用再花时间去科普了吧。

我整理了一些常被问到的内容,方便大家在选购的时候可以参考。

1

物理防晒、化学防晒,

以及SPF的选择。

高效的防晒产品,主要靠的是物理屏蔽剂和化学吸收剂来防御紫外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

前者通过反射、散射UV来发挥作用。

后者通过光化学、光物理作用,将入射的UV吸收后转化成分子振动能或热能。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物理防晒比较好,也更安全,它的问题主要是成本高,以及配方难。

物理防晒主要靠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能反射UV的膜来实现功效,所以对这层膜的完整性要求比较高,制作物理防晒产品,配方处理不好就经常会出现涂抹到皮肤上后的实际防晒表现要大大低于设计上的预期,另外还会由于大量出汗,以及擦拭等问题,让防晒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失效。


厂商为了平衡两种防晒的优缺点,很多都把自己的产品重点往物化结合的方向走,像资生堂旗下的很多防晒产品在平衡性上就处理得不错。


如果你对防晒有刚性需求,预算也不至于特别紧张,尽量选择能买到真品的大厂产品,每年药监局公布化妆品抽检不合格产品的结果,防晒产品都是重灾区。


至于选择防晒产品时,SPF值是不是越高越好?

我个人更倾向于日常通勤用SPF20左右的防晒就好了,皮肤压力也不大,肤感也适合。

如果夏季户外活动时间长的,反而是产品的抗水能力比SPF值更重要,偶尔需要长时间停留在烈日下,多补涂防晒才是正经事。

2

油不油的问题。

很多人向我反映又想坚持涂防晒,又怕油。

大部分的防晒霜都很油,特别是欧美品牌,为什么这些产品都做得那么油呢?


有人专门研究过化妆品配方对SPF值的影响。

采用相同的UVA和UVB防晒剂组合,但采用不同的基质,测定出来的结果显示,选用不同基质有着明显的差别,油包水体系的SPF值比水包油乳剂高出约40%。

防晒产品需要选择恰当的油脂,不能使用分子量太小的油,容易渗透到角质层中,影响防晒效果。如果选择油的分子量大,或是在表皮降解速度慢的油脂,就很容易让皮肤觉得难受。


要想十全十美,确实不容易。

防晒关键贵在坚持,所以你需要自己判断更愿意接受哪种方式:

愿意接受油一点,但防晒靠谱度高一点呢?

还是选择肤感好,但可能需要中途需要补涂来保证防晒效果。


还有没有其他能让人舒服一点的办法?

那就要牺牲一下户外活动时间了,紫外线强烈的时候在室内多待着,外出前半小时再涂肤感舒适的低倍防晒,找一把靠谱的遮阳伞,带个墨镜,尽量靠衣物等外饰多遮盖住皮肤。

你就把自己当成明星出门来打扮。

3

肤况不稳定时,要不要涂防晒。

夏天涂防晒最讨厌的是出汗、出油问题。

而最近这种春夏换季时节里涂防晒,最麻烦的是皮肤出现不稳定,比如敏感、爆痘、脱皮等问题。


这种时候要不要继续涂防晒?

我个人建议是可以先缓一缓,先解决皮肤的问题,防晒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急于一时。

特别是换季肤况容易不稳定,出现问题后,你首先需要通过精简护理,做好保湿,来让皮肤尽快恢复正常。


为什么这么建议?

  1. 有些防晒产品确实会对皮肤造成影响,特别是当皮肤处于敏感期时,皮肤防御力下降,有些化学防晒就容易刺激皮肤产生不良反应。


  2. 很多人心理上过不了一个坎儿,涂了防晒就一定要拼命洗干净。当肤况不稳定时,最好的做法是越少用清洁产品越好。很多小问题,清洁上调整一下,可能就解决了。

当然,不是说其他措施也都不需要啦。

过敏也好、炎症也好、痘痘也好,防晒出了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因为紫外线引发的自由基伤害变得更严重,还有可能会导致色素的异常沉积让肤色不均匀。

这种时候,你的防晒措施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明星,包裹起来后,再打把伞。


美丽为啥会具有稀缺性?

就是因为需要持续付出代价,而大多数人都爱偷懒,直到自暴自弃。

4

粉霜、隔离、日霜 是否能

替代 防晒 日常通勤使用。

可以啊。

前提是你能碰到有良心的产品。


我会这样讲,主要基于两点:

  1. 防晒本身不是这些产品的核心功效,当配方上需要做妥协和平衡的时候,牺牲的一定是防晒能力。比如要保持日霜好的肤感,还能让防晒能力保持好的持久性,对配方要求就会很高。


  2. 别看包装上标注了SPF值,这个产品就一定能满足你的防晒需求。大部分人看不懂成分表,就很容易被忽悠。比如有些粉霜和隔离,用的是化学防晒体系,不同于物理防晒是靠反射紫外线来发挥作用,只要反射膜不被破坏,功效就能保持,化学防晒是通过吸收转化能量来完成防护,所以对单位面积的涂抹量具有要求,时间长了还需要补涂。我们无法知道厂商送去评测防晒指数时,具体的涂抹量是多少,按对专业化学防晒产品的要求,成人涂完整个面部大约需要1.2g的用量,所以问题来了,谁涂粉霜和隔离,会一次涂那么多?如果这些产品里是采用的纯物理防晒,对涂抹量就没有严格要求,相对还能一定保障。

另外还有一个注意:

通常具有防晒指数的非防晒产品,我通常不会选择SPF值标注得很高的,我个人会潜意识觉得不够诚实,或是营销意图过于强烈,你就老老实实标一个SPF15、20,我反而更放心。

我们使用这类产品来替代日常防晒时,请注意是在不需要长时间接触强烈日照的情况,比如日常通勤上下班等场景。

5

纳米级防晒反而不好?

我发现咱家的客人越来越专业了呢。

前段时间还有人来问我,是不是 物理防晒要找微米级遮光剂的物理防晒 ,而不能用纳米级的产品?


据说是看到有人这样科普,好像大致意思是纳米颗粒容易被皮肤吸收,然后推销自己代理的某三流外国品牌的微米级氧化锌物理防晒。


边科普,边推荐给客人合适的好产品,我是非常支持的,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科学顾问式销售服务。

只是,为了卖产品,失去了科学应该有的客观和公正就很不好。


下面是我要说的观点:

1、纳米遮光剂很安全,并被广泛支持。

纳米微粒在各大厂商的高端防晒产品中经常能见到,因为其非常好的防护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重视,关于纳米微粒的安全性实验报告很多,单关于纳米微粒不安全的实验报告,我自己是没看到过。


下面是我摘选一份安全报告的部分内容:

关于纳米颗粒的电子和光学显微镜检查,三种不同二氧化钛微粒作用于皮肤6小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的观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