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
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数据。去年四季度以来已经征收了一部分关税,前面几个月虽然中美一直在谈协议,但关税并没有取消。可以看到这部分的关税对中国的出口和美国进口的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去年有提前备货,比较快的下降发生在今年,已经跌到了-10%以下,对于其他地区的出口虽然也有回落,但回落幅度没有对美国出口那么大。
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周边出口型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作一个对比,确实会看到关税上调对中国的影响是更大的。虽然大家对美国出口都出现了下滑,可以认为是外需整体回落的结果,但中国的下滑幅度远远大于台湾、韩国和越南,说明关税的影响已经发生。但是比较对美国以外地区的出口增速,又会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比其他的经济体表现都要好,中国对非美地区的出口增速好于周边的这些经济体。这样对冲一下会发现中国整体的出口增速好像并没有比周边的这些国家差太多。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没有显著缩窄,只是转移了,它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实实在在缩窄了,中国贸易逆差占美国整体贸易逆差的比例从原来的70%降到60%,但美国对其他地区的逆差是上升的。反过来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是同样的结论,中国总体的贸易顺差其实是没有明显缩窄的,今年一季度还是扩大的,但是美国的占比确实下降了,而对其他地区的顺差占比是上升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感觉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绕开了直接的进出口,然后都变成了通过其他经济体来完成。比如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长,今年上升得非常快。
大家第一反应是中美贸易通过绕圈间接完成了,当然不会这么直接,不是产品从越南海关绕一下出去就可以的,肯定不是这么简单。但是中国企业在越南已经设了厂,将部分原材料出口到越南,然后在越南当地做加工,再出口到美国,这样就没有关税的问题,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确实整个产业链转移到了越南,越南的老百姓就会变得有钱,收入会提高,收入提高之后,对于中国的一些更高端产品的需求自然就会上升。
也就是说,虽然贸易摩擦本身对全球贸易量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但是短期内未必能够看得到出口会因为这个因素出现大幅的下滑。我认为中美贸易冲突是一个慢变量,如果放到一两年的维度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短期的负面影响未必很明显。除非美国的需求由于关税的提高、国内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出现大幅萎缩,否则只要需求不减,那么这些东西总是要买,不可能马上自己造出来,不买中国买别的国家,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也会受益。所以从总量的角度来讲,目前的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
今年大的格局是欧美经济向下,如果观察PMI的话,大体上在08年之后是两年一个周期,这轮下行从去年年中开始,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欧洲的不好跟以往很大不同是集中在几个核心经济体,不像前几年的欧债危机。德法不好、意大利不好,意大利国债和德国的息差现在一直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也反映了大家对它债务风险的担忧。欧洲也没有太多的手段去刺激,除了德国以外其他国家负债率都非常高,财政政策很难有大的空间,货币政策没有加过息,也谈不上多大的降息空间。
但是有一点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什么呢?欧元已经贬了一段时间。去年欧元比较坚挺,这个对欧洲经济有比较大的伤害。欧元过去一段时间有一定程度的贬值,贬了之后会有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最终欧洲M1的增速已经开始回升了。看看欧元跟M1的关系,贬值确实可以带动货币回升。欧洲的M1基本上相当于中国的社融,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领先指标,如果按照M1的上升拐点来预测,欧洲经济大概到今年四季度可能会有所改善。
而美国经济到今年四季度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放缓。摩根大通做了一个美国周期指标,包含十个分项,其中六个经济指标,两个信贷指标,两个企业指标。这个指标不是用来预测,但是它可以反映整个经济现在处在什么阶段。目前这个指标已经回落了大概十几个月。按照现在的回落速度,大概到今年四季度我们会看到这个指标正式进入到放缓周期,当然还不意味着说马上衰退,但是放缓到衰退的概率在增大。
从美国CPI分项来讲,已经上调关税的消费品,价格还是有明显的上涨。可想而知,如果剩下的3000多亿,真是按照25%关税上调的话,短期内美国的通胀肯定是有非常显性的影响,0.4%是卖方机构给的预期。如果美国CPI也开始回升,那么也面临和中国类似的滞涨环境,货币政策的空间是有限的。
新兴市场今年的经济基本面好于欧美,美元主要相对于欧元升值,相对于新兴市场并不明显。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停止加息,新兴市场的流动性出现了改善,表现为这些国家的国债和美债的利差都是回落的,而新兴市场只要流动性改善,通常经济基本面就会好转。新兴市场本身有发展潜力,最大的制约因素在于货币政策不独立,容易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干扰,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周期调整货币政策。但是只要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话,对它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利好。
再讲一下产业转移的问题,大家比较担心现在打贸易摩擦导致中国的制造业会空心化。这个问题我没有那么悲观,为什么呢?可能大家会拿以前的日本作为参照,但是日本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在哪呢?日本的本土市场太小,这是一个最大的区别。比如芯片制造技术确实有一定的壁垒,美国企业不仅研发起步的早,而且有工业化的优势,可以规模化降低成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大量需求也确实起到了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如果美国企业放弃中国市场的话,中国企业不得不自主开发或寻求其他的技术,初期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有巨大的需求在,其他技术和工艺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并最终产生替代。在信息高度发达和透明的今天,技术壁垒持续的周期在缩短,而市场运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当年日本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跟老美去议价,而中国的市场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仍然存在。
对于中国而言,产业转移带来的并不都是负面的影响。一开始确实会导致中国失去一部分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失去了一部分的企业税收收入。但周边的亚洲国家可能会得益于中国的产业转移,进入到一个比较快的经济发展期。过去的5、6年,为什么这个情况不突出呢?因为产业转移不够快,中国的出口份额一直在上升,中国太强了,不管劳动力成本怎么上升,人民币怎么升值,产业优势始终在保持,包括那些低端的产业,因为我们可以从沿海往内陆转。但是过去出口优势明显的日本和德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到了15%这个水平以后,基本也上不去。中国现在基本也在这个水平上,去年第一次开始出现下降,这意味着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了,而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在过去几年出口份额开始持续的上升。这个上升一定会带动当地的就业,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之后,又会买中国的相对更高端的消费品。比如说手机、家电、汽车,这样也有利于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
想想2003年中国经济是怎么起来的,回过头来看,最重要的起点是什么?就是中国承接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低端产业,通过出口这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先赚了第一桶金,老百姓有了钱,然后消费起来,房地产起来,中国政府通过出口有了外汇储备,然后才有了基础货币的扩张,从而带动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和消费起来都得益于出口,产业转移帮助中国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时中国经济起来的时候,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人有钱后买的全是日本的电器,那时候还没有国内的品牌。当时日本出口增速显著上升,那是日本经济在地产泡沫破灭后表现最好的阶段,日本央行曾经一度考虑要加息。
如果以中国和日本相互支持的例子来看,中国现在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亚洲其他的国家,其实可以帮助中国更好的实现制造业升级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加上中国一带一路的布局,对出口放长一点看不必那么悲观。全球在过去五年,GDP增速最高的十个经济体九个都是来自于亚洲,亚洲可能是未来5-10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处于亚洲的中心,有先天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