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雷科技  ·  千元机,逆袭了!!! ·  4 天前  
凤凰网科技  ·  套壳AI公司,骗了800名员工和200只猫 ·  5 天前  
腾讯科技  ·  独家 | 与李想的3小时对谈(完整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艺术如何借力科技?腾讯召开“艺术+”研讨会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8-21 17:29

正文

互联网与艺术的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互联网如何让小众的艺术和大众的需求产生共鸣?互联网和科技的介入,如何更好地激发公众的创作潜力?


近日,腾讯“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互联网与“艺术+”,以及科技如何促进艺术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互联网+艺术

为内容产业带来更强生命力


           

司晓

腾讯研究院院长


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中聚在一起探讨科技与艺术的话题,大家知道腾讯主要是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做连接;第二是做内容。连接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的核心产品是社交,另外与之对称的战略引擎就是内容。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两个战略,我们用科技的方式能够帮助大家在移动互联时代做更好的多维度的连接,不仅是人与人的连接,也有人与设备、人与服务的连接。第二内容战略,就是文化的一个维度。我们希望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科技和文化两个维度上去提升网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们最新的一些思考。


大家可以看到,五年前我们提出了泛娱乐战略。五年来我们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领先,包括游戏、电竞、网络文学、动漫、音乐等。我们在影视、自制剧包括综艺节目这一块也做了一些探索。这些探索既是从产业角度进行的成功布局,但背后也是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激活和重塑的过程。比如说网络文学,在全世界其他国家里很难找到这么大的一个产业,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的一些网络文学被欧美很多商业化网站第一时间翻译,目前已经有200多本网络文学成为线下的出版物。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被国外用户使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出去。比如说天天P图,很多国外明星也会P一些中国元素在推特等社交网站上发布,引起他们的粉丝对很多中国元素的向往。


应该看到,近几年包括腾讯在内的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很多流行的作品,从网络文学源头生产,到把网络文学改编为电视剧、电影,变成非常流行的IP,形成了一整套非常成功的运行模式。但在创造文化这个维度上,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甚至成为民族标签的IP还非常非常少,在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如何促进互联网内容产业更长远发展、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作品,我觉得我们需要在互联网+文创这个大的维度下,以及今天具体探讨的互联网和艺术的结合上面,寻找更多能够给整个互联网内容产业带来更强生命力的支点。这也是一个更加关乎未来的话题,也希望大家能够贡献自己的智慧,从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角度,更加深刻、全面地思考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艺术+”互联网迎来艺术科技时代



李挺伟

 清华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刚才司晓院长谈到了腾讯的战略包括连接和内容,特别是互联网内容产业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维度和更强的历史生命力。前段时间,我去了敦煌,在大漠上的时候,我感叹历史沧海桑田能留下些什么,好像留下的不多,因为总是会变成一片荒芜。但是我从大漠到了莫高窟以后又感慨,历史总会又留下了什么,而最有生命的是文化,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这也是能够让人类产生共鸣的最大载体。  


艺术本是一个小众的概念,但互联网可以改变很多,并且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互联网能够放大艺术的影响力,如谷歌的艺术行动计划,利用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的艺术作品并在网上分享,全世界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加入到谷歌艺术计划,展示了来自各种文化与文明的创作。


今天来探讨互联网+艺术,不是对谷歌进行简单的复制,“艺术+”的提出,是通过科技来连接艺术和大众,让艺术与大众产生更多的共鸣。互联网可以把我们带入到一个艺术科技的时代,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需要一定路径来实现,即:探索互联网与艺术的结合,借助VR、AR等技术,丰富艺术体验的内容和方式,增强创作者与观赏者的互动,拓展大众参与和分享,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艺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起到好的连接作用,也要对文化自信进行积极表达。


“艺术+”行动的落地,还需要有平台和主题活动。在“艺术+”平台上,通过“艺术圈”培育艺术交流的土壤,建立活跃的艺术社交关系,定制化个人艺术偏好,增强交互性和可视化,打造艺术社交新生态。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艺术品数字版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实现价值的最优化。


在主题活动方面,通过“艺术+100”行动计划,可以借助平台和数据,让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到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直播、艺术评论和艺术创意中,产生正向传导效应,实现互联网内容产业的文化品位升级,促进全民艺术审美力的提升。


用技术、平台和资本的力量

实现艺术的梦想



陈喆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助理

/兼文化产业所所长


腾讯是个高科技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大文化领域,艺术作为文化的精髓,有复杂性,也有标志性,互联网+艺术的研讨很符合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

 

谈到艺术,在当代中国无外乎两大门类。一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性的时代艺术;另外就是借鉴西方,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当代艺术。早在2013年,我们就推动了“一带一路”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项目,用艺术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部提出全领域、全覆盖时,中国国家画院并没有当代艺术这部分,我们又建议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用艺术生态的自然生长去团结非体制内的艺术家。所以,我们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时,也要思考艺术在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使命是什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艺术恰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标志性、丰碑性的作用,能被国家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有文献价值,让人心存敬意!


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利用技术、产品优势,建构一个庞大的艺术数据库是非常有价值的,腾讯发挥连接和内容的优势,先要做好艺术审美教育,尤其注意审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收集大数据、做好审美教育、建构产业模式,才能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民意相通,未来才可能形成艺术品鉴赏、评论、拍卖、交易、收藏,以及艺术衍生品经营的完整产业链。

 

互联网艺术平台,除了商业模式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艺术生态的学术性。腾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做一个真正的艺术生态圈,是很有价值的。通过搭建艺术生态圈这个大数据平台,能凝聚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

 

腾讯要想实现“艺术+”的愿景,需要建构一个能够涵盖艺术家、收藏家和评论家的高端智库。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艺术基金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支撑。要利用技术力量、平台力量和资本力量去实现伟大的艺术梦想。


从生产和传播角度推动群众的文化参与



孙家宝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


我们现在文化传播、文化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参与的问题。我们讲文化参与,是分生产和传播两个层次的。


从生产的角度讲,群众的文化参与度还需要提高。具体到讲到艺术,传统艺术很多东西确实是非常好,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难,这里面临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问题。互联网内容产业领域把一些传统的元素用当代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能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但在纯粹的文化艺术领域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去探索。


从传播来看,文化艺术的普及传播,特别是传统文化艺术普及传播方面,手段还非常地传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要解决文化参与的问题,也要通过生产、传播两个方式来对接。如果借助互联网的方式推动“艺术+”行动,可以把艺术的生产、传播端做的更好。推动互联网和艺术的结合,有几件事情可以做:


一是互联网艺术普及,通过移动互联网,如刚才介绍的“艺术圈”等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政府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结合,提升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互联网艺术创作与表演,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些相对简单的处理音频的软件,包括卡拉OK式的伴唱APP,可以让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自我创作和自我展现。这些创意也可以整合到艺术圈里面去,这也是一种艺术普及的方式。


三是互联网艺术传播,像在线的音乐会、演唱会,这个已经做了很多,可以通过开发一些APP,通过整合媒体推广的资源,获得一些超级流量的曝光,通过交互、变现这样的模式,为艺术的推广开辟一些渠道。


四是互联网艺术社交。这是我们艺术圈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


五是互联网艺术研究,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普及的一种方式,可能像网络平台现在有很多音乐、艺术各种论文库、资源库,微信、博客这些也有自己的一些自媒体,让学者把自己的成果及时推广起来。但目前还缺乏一些能整合起来、比较有权威的传播平台。


六是互联网艺术教育,现在这个做的还挺多,也是一种可以探索的方式。


互联网可以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



钱传强

故宫出版社副社长


因为长期在故宫工作,我就结合故宫的特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的话题。故宫这几年不管是出版还是文创,包括故宫的展览、故宫日历、每日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电影,包括那些APP,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做传播和连接。


尽管做了这么多,但是故宫有180万件文物,以目前的展览进度来讲,如果把这些文物全部展完需要100年,在座的各位可能也都看不到了。


所以对于故宫来说,尽管是故宫这样一个地位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可想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的博物馆,它对外传播的速度、全面性就更差一些,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有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可以一起参与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来。


打造新轴心时代的艺术新生态



向勇

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在讨论“艺术+”之前,我们先要思考一下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我记得汤一介先生提到,我们现在是一个新轴心时代。他是借鉴了雅斯贝尔斯提到的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600多年群星璀璨,在印度、中国和希腊,出现了如此繁荣的文明。


当然他也在反思,进入21世纪以后,有没有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新的轴心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中国肯定要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可能跟前两个时代不一样。前两个时代主要是由大师级的艺术家来引领,不管是思想、艺术,还是科技。可能现在新轴心时代是一个多元的、共享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化形式。这个时候可能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生态平台,就会在里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艺术就是以审美为目的,它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活动,我们说艺术,在我看来它是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我们通过经济发展,现在就是要去培育,去营造这样一种具有审美的生活事件。所以这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什么?如果回应新轴心时代,就是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一种生活事件。我们作为现代人,审美力就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了。就像我们会开车,会用计算机、用电脑一样,这种审美力,可能是一种创造力,但是它起码是一种鉴赏力。像有的说到美盲,是一种新的文盲,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美,这是我想提到的第一点。


第二,以审美为消费驱动,将成为我们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驱动力量。它的特征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再加上生活的艺术化。还有就是我们说的艺术与科学高度的融合、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就是福楼拜说的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遇了。


我个人觉得打造“艺术+”新生态非常有意义,这个艺术新生态包括三个体系:生产体系或创作体系、资助体系、中介体系。


既然叫艺术生态,它的核心就是培育具有原创力的艺术创作体系。


其次就是艺术资助体系,包括社会多元化的扶持体系,除了我们说的政府的公共扶持,政府的艺术基金,还有提到的民间的公益基金甚至是民间带有创造性、带有市场回报性的基金体系。


再次就是中介,涉及到批评、评价包括提到的教育体系、研究体系,尤其是里面最重要的批评体系、评估体系和教育体系。


所以我们说,如果要打造一个互联网艺术的社交新生态,肯定是要把三大体系能够进行非常好的全层安排。怎么能够通过一种所谓的共享型生态平台,培育原创力、公赏力(公众的欣赏力),这种公赏是艺术价值观达到一致化的连接。如果艺术公赏形成了,我们在一些艺术交往、新的艺术归类的达成,可能会有更多的一种意义。


先从中国传统公认的高峰艺术开始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艺术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力标签。在打造新的艺术生态时候,首先,我们必须面临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谁有资格来界定什么是艺术,为什么互联网文学就不是艺术?如果说所有的创作都叫艺术的话,比如说我们发一个微信段子也叫艺术,我估计没多少人会认可的。何为艺术,其实从传统上来看,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界定。这里面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得考虑。其次,艺术圈怎么来成立,怎么才叫艺术圈,是和朋友圈一样,一群人在里面上传或者是讨论艺术就叫艺术圈?最后,就是大众化的问题。


艺术涉及到大众化就特别复杂,《花千骨》为什么大家不承认它是艺术,如果你从经济学的角度,它肯定比某一些画院艺术家的作品产生的社会综合影响要大,但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包括我们自己都不敢自信的说那是艺术。


所以你要说大众化又回到开始的问题上,谁来认定你是个艺术家,这是我们在做艺术生态这个伟大事情的时候,特别困惑的。一旦做起来,可能面临着很多的质疑和挑战。谷歌之所以只做博物馆,是因为它很谦虚地认为它界定不了什么是艺术,所以博物馆是传统上公认的有话语权的,而且有选择能力的一个机构。谷歌只是做一个复制、推广的活动。


在艺术生态这个方面,我的想法很中国,我们要创新,要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是有时候也得适度谦逊一点,尤其是面对这么高高在上的艺术问题。我们要做艺术,就做高峰的部分。这个高峰部分怎么去做,其实我也没想好,不过我觉得一开始谨慎一点,先从中国传统公认的高峰艺术的传播、交流方面做起,可能会更恰当一点。


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上,一个方面解决艺术怎么界定的问题,还有就是艺术圈范围在哪、边界在哪,可能先从这几个角度开始会更好一些。


要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贡献者



彦风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在艺术文化的网络传播这一领域,其实起步比较早的是谷歌,较有特点,例如我们都知道的谷歌艺术计划,极具创造性,但虽基于谷歌强大的技术,用户群依然存在着一定局限,并未获得受众较大的反响,其中的原因很多。腾讯基于在互联网中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在艺术教育领域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探索,是很有方向性的。


第一,腾讯必然不会局限于单一领域,作为巨型航母舰队,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大的平台,尤其是在网络和线下教育方面,拓展性极强。上到顶端的实验艺术,经典艺术等,下到基础的艺术教育培训,大艺术的公共教育必然会促进国民美学素养的提升,与当下娱乐方式的结合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艺术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第二,针刺式以点带面的方法可以作为开始,不要贪大。


第三,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希望腾讯可以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的贡献者,这是一个终极性目标。不仅仅是中国,如果某一天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化艺术由中国一家互联网公司来参与文化产品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全球最大的教育平台或机构是腾讯教育来缔造,我想对于教育摇篮来说,这将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未来!


借助互联网把公共艺术交还给大众



王永刚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互联网和公共艺术这块,我觉得两个之间有天生的姻缘关系。艺术是比较个性化的,谁都有权利做艺术,每个人做的也不一样。互联网也是个人化的,有很大的选择性,通过一些软件可以自己创作出很多东西。


公共艺术实际上是在公共环境中受政府、受更大的群体制约下形成的一种艺术。我在公共艺术方面实践了很多年,一个城市要想确定一件公共空间或者是确定一个区域搞公共艺术,往往是组织一些机构进行充分的论证,有大量的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文化研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它是一套体系,最后这个文本出来以后,要经过专家评审。


这个公共艺术计划出来以后,就需要吸引更多的资源参与,吸收全球各方面好的想法、好的资源,把这个计划实施出来。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灵感,这种灵感特别适合于互联网平台参与。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把公共艺术真正的还原交给大众。


网络恰恰可以先天的把很多国际上的资源自动地国际化,所以在公共艺术问题上不存在国际化不国际化的问题。这个“艺术+”计划发布以后,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可以形成一个公正的、保护大家版权的系统,这个系统通过以后专家可以交流。我们也因此在思考,如何能把大家公共的资源开放性和地域性形成一个最好的衔接。这里面涉及到每个创意的积累,有些创意可能会存在一个异地性的改造,一个异地深化或者是灵感的启发以后,会对新的艺术构思形成一个新的促进。


在“艺术+”生态的构建过程当中,如果能加上一个公共艺术板块,特别有现实意义。


艺术生态最缺的是艺术教育



舒剑

中国艺术权力榜组委会秘书长


我们谈“艺术+”,把它定位在泛艺术的范畴会更好一些。泛艺术的层面,里面可能会包含当代艺术,包含传统、包含设计,以及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活美学范畴等等。


在过去的十年里面,中国艺术权力榜做的是以影响力为指标的艺术行业生态评价系统,内容会涉及到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也会涉及到艺术机构:美术馆、拍卖行、画廊等等。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上,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联性在哪里?面对未来的中国艺术市场,应该从一个艺术行业的生态平台系统向艺术社会生态评价系统和交流平台去发展。中国目前来说艺术不缺市场也不缺人才,最缺的就是艺术教育,在整个的艺术体系里面,艺术普及教育是最基础的工作,恰恰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是最薄弱的。


艺术教育在艺术连接大众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好的社交属性,因为在艺术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我们通过技术能够把这个环节实现的很好的话,这将是非常好的着力点。


另外,鼓励创作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网络时代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时代,一个素材丰富、受众活跃的平台,本身也会对艺术创作产生良性刺激作用。现在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领域基本上都实现“无界融合”的发展方向,他们既画画,也做装置雕塑等等,而网络、技术为艺术家从材料、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跨界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许将来的艺术家可以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融合创作出艺术史留名的艺术作品。


引燃艺术消费这座大山



王彦伶

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文化发展来说,当前21世纪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情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这个事情一体两面的就是中华复兴,文化复兴里艺术是核心,是在最前端、最顶端,所以艺术板块的发展其实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去年我们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4%,和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占30%相比,有巨大的发展差距,这恰恰就是我们的发展空间。


我们从中国的视角看,有四个比较大的趋势:全球化文化市场的形成,这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开启了企业收藏;财富人群不断地扩大,会有更多的财富人群进入到收藏里面来;中产阶级消费。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四大产业发展机遇。从这样一个大的格局看,艺术尤其是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和推动,变得至关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前有四大根本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税收。3%的交易成本加上17%增值税,这就20%了,一个画廊交易是按奢侈品在管理。


第二,我们一定要用市场化方式向全球进行文化传播。


第三,适当管理和开放相结合。


第四,大众的审美和判断问题。中国大众的问题,存在两个根本问题。问题一,缺乏大众审美。我们在整个科技文明上全面地赶上来了,我们在审美、在美学体验、美学价值、美学鉴赏,几乎是空白。问题二,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家搞收藏,因为我们艺术品本身的专业性问题,何为美?何为有价值?


今天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发展,眼前就是大众审美的问题,大众鉴赏艺术的问题刻不容缓,谁来做这个事情,谁来有可能做这个事情,今天借助互联网的方式推动“艺术+”计划,恰逢其时,特别值得做的,特别有意义。


回到大众参与度问题,现实大众对艺术的参与确实是不高,但是恰恰他们是一座火山,基本上在城市里衣食住行解决了,文化消费一定是开启了,而且我们有一个文明的底蕴,这座大山是被压抑了,他没有办法,想接触但太高,所以这么大的火山,“艺术圈”一定要点燃,一定要做好。


以生态圈的方式提升

优秀艺术作品影响力



孟昭莉

腾讯研究院副院长


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艺术的普及,推动大众的参与,后续我们应该把腾讯的专长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我们的连接、我们的技术、我们的大数据能力,来帮助我们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影响力,后续我们希望能把我们的内容资源、数据资源以及专家资源,集中到“艺术+”的平台上来。


在打造生态圈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快速行动起来,希望在近期能有一些项目去尝试,通过不断试错找到真正能发挥各方长项的结合点,然后将它做深做扎实。希望今天的讨论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