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山西下一个“打卡爆款”,为何是它?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2025三联日历上线!365种生活方式,翻开 ...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 ·  4 天前  
新周刊  ·  北漂几年,才能穿懂“北京市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人物 | 拍故宮的香港人:那些大事,我看不到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1-07 20:02

正文




视频:陈铭鸿,刘智恒

口述、文本:赵广超,李梦


每一个人讲起童年的时候,都有很多想象和回忆。


我在新界元朗锦田长大,后来从乡下去到城市,再后来,于城市及乡村间频繁往来。


住在新界的时候,我会感觉到一些平静与朴素,在城市中就会有一些灵活、先进与方便。从我的角度讲,最好的生活方式是:你要方便,你要先进或灵活的话,你就去城市;你要平静或朴素的话,你可以去乡间。


你可以选择乡下的所谓“老土”,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它的朴素;你可以选择城市的先进,但是你也可能会带入城市的糜烂嘛。


赵广超     图:橙新闻


人从森林走向平原的时候,其实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一条不归路的话,其实是不舒服也不自由的。


不管怎样,我可以选择,而选择意味着自由。


我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家里本来应该好热闹,但是我们返学的时间不同。他们上午返学,我下午返学,不知为什么一直都是这样。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群体活动,又没有特别的娱乐,莫名便喜欢上看书。等我意识到我喜欢看书的时候,已经看了很久的书了。小时候的我觉得,看书比玩有趣,因为书里的世界好宽阔。


当年,在新界,每周都有流动图书车过来。图书车里面的书,比学校里的课本丰富。有时候,图书车里的一本书比你全部的课本摞在一起还要厚。不论图书的数量抑或质量都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好宽阔。


小时候对知识有一种好奇,当然也有虚荣心啦,一定想要借那些最厚的。当时的自己虽然比别人矮小,但借到的书很厚,就很开心。有一个“南洋少年读物”系列,里面包罗万有,有些传说、神话乃至科普的书,给我印象很深。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书,虽然起初并没有意识到那些就是历史。


我在小学三年班的时候,就开始读别人中学时才会读的书了,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背得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类的句子。我特别喜欢白居易那首燕诗,讲的是燕子的子女离开,燕子在悲鸣。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小时候看到,觉得好感动。


到了小学四、五年班的时候,我居然开始读《昭明文选》和《古文评注》上、下册了。那些内容很深,我费了很多功夫才弄明白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来我看大学课本,发觉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大学生的课堂读物。


赵广超如今时常回到出生的地方——元朗锦田    图:橙新闻


长大的过程中,我渐渐对艺术有了兴趣,当时更加容易接触到的,是西方艺术。虽然这样讲好像不太公平,但我觉得西方艺术较为容易懂,给双眼的愉悦感觉要强一些。看得多了,接触得多了,我开始问自己:如果这样是一张画,为什么反过来就是一张纸或者一块布了呢?是什么决定了它是一张画呢?我又想:这些问题的答案,会不会在外国呢?


就这样,我走去法国了。


离开香港,去外国。可是,外国似乎并没有给我答案。


初到法国时,我在临近瑞士与法国边界的一个省住了三年。因为雨果在那里出世,所以我很想知道,一个可以培养出文豪的地方,究竟是怎样的。


我在法国读的是研究生课程,因此没有固定的选修课。学校给我一间大概一百多平方尺的工作室,我就在里面做我想做的事情。那段时间的户外活动让我将风景、色彩或者光线当做研究的对象,我的硕士论文便是以印象主义为研究对象。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他很低调,自己在工作室里装裱一些书和画。因为我不用上课嘛,就去同他聊天,可能他也好奇,就给我机会,让我跟他学习一段时间。


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比如怎样装裱一本书,怎样制作装裱书籍的工具。他令我很感动,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出匠人的精神。他是手工行业的专家,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里面,不免有小小的失意,因为几乎没有法国学生对于装裱书籍表现出兴趣。所以在我和他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他特别开心。


赵广超在工作室中     图:橙新闻


那段时间,我还会自己试着钉画框、制作画布。当我制成一张画布、钉好画框的时候,感觉那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不用画就觉得好靓。从手工中得到的快感,让人印象深刻。


你问我在外国那么多年会不会觉得孤单,孤单一定有,但我在新界乡间长大,对于那种独自一人的生活,或许早已经习惯了。


而且,如果你在工作室里做事的话,一切都是舒缓你感情的方法。看书或者创作,一直都在平衡你的心情。


当我们讲水的时候,我们除了用声音来形容这种状态的时候,还会将它画出来。水有一个流动,轻巧而且温柔,所以会弹开几点;我们观察物件的时候,我们会留意物件与它周边物件之间的关系。水字之所以这样写,因为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圈在它弹起那轻巧的几点上。这有些近似于一种奇异的浪漫。这在我们的中华文化里面,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我喜欢图像,但我不认为自己是画家。只用绘画表达的人,才是画家;我不画画也可以,所以就不应该是画家喽。


在国外那些年,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希腊和埃及,美其名曰做研究。我常常问自己一些问题:巴特农神殿究竟为什么这么出名?金字塔为什么总是跟永恒拉上关系?撒哈拉沙漠是不是真的会热死人?


我觉得,你用功,可以在图书馆里面找到知识,但体验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


当我写作艺术故事的时候,我会做一些手工作品。你看这些陶器,有的是中国龙山文化,有的是玛雅风格的,有的是埃及或希腊风格的。做完这些陶器后,我就会在理论上面,多一个情感的依据,会更坚实一些。如果你画一个苹果,却连苹果都没有摸过,你画的只是一个很浮面的印象。


赵广超介绍自己在故宫的所见所闻     图:橙新闻


当我和我的工作团队在两、三年前,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故宫100》纪录片的时候,我们便从离开香港去北京,住到故宫里面去了。


这个皇宫,在我接触它之后,它几乎改写了我之前对于中国文化或者人类文化的看法,好难用三言两语去讲。


我依然喜欢罗浮宫,我对凡尔赛宫的感觉都相当好,但是如果讲到一种文化的深邃和宽阔,我觉得只可以在中国的皇宫或者说紫禁城里面见到。


你在故宫一个院落里面工作,前面是树。当太阳晒的时候,好晒;下雨的时候,真的感觉有雨。阴晴雨晦,你都会感觉得到。慢慢地,你就会习惯里面季节的变化。那个院子可以讲给你听。


每日当阳光落下来、影子去到哪里的时候,你就知道大概是几点钟。这件事情很有趣,让我觉得紫禁城里面有好多钟。有时候落好大雨,我就叫助手去收录一些雨声,想要知道这里的雨声究竟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很浪漫。 那些大事,我看不到。


这些,可能是一点小情小趣吧。



【小档案】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从事东西方文化艺术研究、著述及教育工作,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文化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物事研究实验室主持人,曾任故宫博物院故宫出版社出版及教育推广顾问,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委员,2010年上海世博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及“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CCTV9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卢浮宫中的紫禁城》及《CHINA.瓷》纪录片艺术顾问。赵广超著述丰富,曾与三联书店(香港)合作出版《不只中国木建筑》和《紫禁城100》等书目。去年十月,他凭藉上述著作,获得韩国重要图书奖项“坡州图书奖”。



来源:微信公众号“橙新闻”(ID:HKOrangeNews),橙新闻是来自香港的新媒体平台,理性、客观、有深度、宽视野,重在多视角的观点与思想的交流。

编辑:辛巴德


《读者》2016年度好书盘点:这10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可购买《读者》2016年度好书

点击图片购买


来自读者的独家新年祝福

2017新年利是封(红包) 六款图案六种祝福


点击图片购买


销量口碑俱佳:《中国历史的教训》/习骅著


点击图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