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摆脱社交内耗的文章,提供了三个关键点建议。文章指出社交内耗的根源在于过度思虑、过度关注他人评价和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动机,以及说服他人的无效努力。作者提出了减少社交内耗的方法,包括不去分析别人的动机、不去自证清白和不去说服别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关键点一:不去分析别人的动机
减少对他人行为的过度解读和过度思虑,避免陷入过度思虑的漩涡中,简单、钝一点,可以减少社交内耗。
关键观点2: 关键点二:不去自证清白
不要向别人证明自己,避免陷入自证陷阱。对于恶意的揣测和谣言,选择不去理睬,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事业上,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观点3: 关键点三:不去说服别人
不要试图说服别人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选择。尊重他人的选择,避免强行改变和说服他人,可以减少自己的烦恼和压力。
正文
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jinian
在我们的生命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围绕着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幸福,不好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感到痛苦。
有次,霍尔临睡前翻看朋友圈,发现同事艾伦给共同的好友都点了赞,唯独没给自己点赞。
他立马联想到,一定是因为自己业绩平平,近期也没有升迁希望,所以同事才会忽略自己。
没承想幼儿园今天搞活动,因为他没穿礼服,女儿只得被取消活动资格。
看到女儿失落的表情,他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没出息,家人才会受排挤。
别人随便一句不经意的话,都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难过。
你看,太过敏感的人,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会令他心神不安。
无所谓的小事,在他这里就是翻不过去的大山;无需介意的人,也成了生命中的拦路虎。
倒不如凡事看开些,不去分析别人的动机,反倒可以让你活得更轻松。
作家哈里斯和朋友散步的时候,曾经遇见过一个脸色阴沉的小贩。
朋友想要买一份报纸,于是礼貌地跟小贩说话,小贩却始终冷言冷语。
两人买完报纸离开后,哈里斯忍不住吐槽说:“那个人态度也太差了,你不生气吗?”
朋友却司空见惯的样子:“他一向这样,我们没必要浪费时间分析别人的表情。”
朋友一脸平静地回答:“我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只要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发生的事情,简单点,钝一点,慢一点,你会发现你过得很自在。
球场不合规,也没有真正的裁判,你是输是赢,全靠别人评判。
你说得再正确,再合理,对方也有一万种谣言继续抹黑你。
倒不如一开始就别去搭理,把时间用在更值得的人和事上。
前阵子,重温了电视剧《流金岁月》,对朱锁锁的经历颇为感慨。
朱锁锁人长得漂亮,脑子也灵活,刚入职就得到了销售总监的器重。
他不仅亲自教她销售技巧,还经常带她出入各种重要的场合。
公司新楼盘开业后,她凭借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拿捏,一个人卖出去了三套大户型,拿到了几十万的提成。
公司许多同事在背后窃窃私语,说她的业绩都是靠美貌和身体换来的。
她还主动打消上司的顾虑:“我凭本事赚我的钱,他们爱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好了。”
凭着这份人间清醒,她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
短短几个月,就成了销售部的红人,还得到了集团老板的赏识。
意思是对方给你贴了一个标签,你极力地去解释、证明和反驳,却不知恰恰陷入了对方的圈套。
要知道,在恶意的揣测面前,任何回应都不过是一场徒劳。
当你面对猜疑时,知道对方说得没道理,扭头就走便是最好的做法。
作家李尚龙说:
世界上大多不高兴的事,都是从改变别人开始的。
你好心好意劝说别人改变,却不知在对方眼里,这就是多此一举。
她有个同事总依仗自己资格老,业绩平平不说,还很不服从管理。
刚开始两人是平级,后来Erica升职,成了这位同事的上司。
于是她好心劝说他勤出差拜访客户,对方却说:“家里有病人要照顾,无法出远门,实在要去的话,我也必须当天返回。”
Erica劳神费力地为他争取培训机会,对方也不买账。
到头来,她所有的付出都收效甚微,自己也累得身心力疲。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痛苦迷惑,是因为我们想说服别人,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想法。
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到头来,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让自己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林嘉喜欢参加各种饭局,借此打通销售渠道,但对于工厂的事却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