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前,先强调一个逻辑,那就是:“批判咪蒙” ≠ “洗白刘鑫”。
如果您能弄得懂这个逻辑,那我请您继续往下看;如果您弄不懂这个逻辑,同时还觉得我伤害了您的偶像,那我建议您立马关闭此文,否则阅读后您若有任何不适,后果自负。
前两天,自媒体红人咪蒙,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
》。在这篇文章中,咪蒙通过其强有力的感染性文风
,成功把“
陈世峰
江歌
案”变成了“刘鑫江歌案”。
咪蒙
通过
这篇文章,让绝大多数网友对凶手陈世峰的恨,全都转嫁到了同样身为受害者的刘鑫身上,而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咪蒙还通过一条请愿链接,将全文推至高潮,让不少愤怒的网友疯狂转发此文,誓言要一起通过在中国搜集签名,让日本法院处死杀人凶手陈世峰。
其实咪蒙整篇文章的逻辑就是:因为我很痛恨刘鑫,所以我们一定要让陈世峰被判死刑。
然而这个逻辑
也
收到了
不错
的
效果
,因为凭借着这篇文章,咪蒙
斩获了阅读和点赞双双100000+的骄人“战绩”。
在这篇文
章中,咪蒙说,在江歌尸骨未寒之际,刘鑫没有一点伤心和自责,
竟然
明目张胆地和
朋友去聚会吃饭,还开心地发朋友圈自拍:
在咪蒙的这篇文章中,她将聚会时拍照的刘鑫旁边的两位朋友打上马赛克,只留下刘鑫的开心的样子,以突显出刘鑫的无情无义。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咪蒙说的那样吗?
其实,被打马赛克的照片,原图是这样的:
中间的那位是谁?
中间的那位,其实是被害者江歌。这就是一些自媒体人说的,江歌遇害后,刘鑫还开心地去跟朋友聚会发自拍的样子。
去世两个月之后的江歌,竟然又和刘鑫去聚会,还拍照了。这就是一些自媒体人口中的“真相”。
什么是真相重要吗?
完全不重要。至少对一些自媒体人完全不重要。
真相是什么东西,真相能煽动民意吗?
不能。
事实是什么东西,事实能招来广告吗?
不能。
事实和真相是什么东西,它们能获取流量吗?
不能。
不能获取流量的真相和事实,对一些自媒体人而言,一文不值。因为
他们都明白,只有流量才值钱。
就在咪蒙斩获阅读点赞双“100000+”之后,
也不知道她后续还会不会跟进这个案件
,反正我看到她接下来的一篇推文,立马就发广告了:
做过公众号的人都知道,在一篇公众号爆文之后给广告商推广告,价码跟平时是完全不一样的。爆文之后的广告推广费,会是平时推广费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我之前也有过几篇100000+爆文,爆文之后,也是立马有广告商找到我,给我开出正常价格的三倍价钱,最高的还开出了正常价格的五倍。然而我都全部拒绝了。因为我觉得这种吃相太难看了。
但是如今一些自媒体人让我明白,原来我还是太嫩了——吃相难看怎么了?有钱不赚,就
是傻蛋!
在自媒体行业里,很多自媒体帐号背后,都是一群精明的人或团队在操盘。
就刘鑫这一案例而言,我相信绝大多数做自媒体的人都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骂刘鑫是一件流量无比巨大又无比安全和正确的事情——不仅能收获赞誉,还能收割流量,而且今天一旦赚得流量,明天这个流量就可以成为跟广告商抬高广告费谈判的筹码。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停止
骂刘鑫,我也觉得刘鑫该骂,她确实应该接受道德谴责。但是当我告诉你,你对刘鑫的辱骂,是经过一些自媒体人精心策划之后煽动和挑唆的,同时你的辱骂还被他们转化成流量经济效益时,我觉得你应该明白点什么了——人家让你骂人有钱拿,你骂人能得到什么?
愤怒的群众们那些热血沸腾的辱骂,很多时候都是一些自媒体团队为了获取流量收益,通过牺牲事实、鼓吹暴力为代价来煽动挑唆的。当你知道这个事实之后,你就会知道,他们赚的这种钱,说是人血馒头都不为过。
“局面”节目关于“江歌案”的25则视频的发布引发热议后,该视频的制片人王志安说:“此节目播放的初衷,是为了探究悲剧背后的成因,同时促进双方沟通和彰显
理性的...我们坚定这样一个原则:避免节目的播出,给本就有着极大不信任的双方,制造额外的伤害...”
但是当节目逐渐火起来之后,它却被一些自媒体人利用,通过精心策划,煽动、挑唆群众的愤怒情绪,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
这个结局,已经完全偏离了制片人王志安制作本片的初衷。
在群众对王鑫的辱骂情绪达到已经完全丧失理智的时候,“局面”制片人
王志安,在他的微博中呼吁愤怒的群众:“不要简单辱骂刘鑫和她的家人”。结果,点赞最多的评论却是:“不要简单辱骂,要复杂辱骂”
。
已经停不下来了。造成如今这样的局面,一些自媒体人功不可没。
我如今只想对一些自媒体人说:
你们把群众改造得非常可以,
嗯,
你们十分成功,
今后社会的
精神文明建设就靠你们了。
鲁迅曾经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精彩推荐:
比“江歌案”更可怕的,是咪蒙的煽动性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恶俗女
分清“建议者”和“鸡汤人”
· END ·
分析现象 I 科普知识
深度逻辑 I 深度思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我
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