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月 来源: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微博上读到一则新闻:
一位老人赶集接连弄丢了两个孙女。
了解后发现,情况原来是这样的:
10月21日上午,
贵州铜仁思南县某公安局,
一队巡警人员在街边发现一个2岁的小女孩在路边哭。
孩子太小了,问她什么都不知道。
特警队员就只好将女孩带到岗亭,
并派人在周围搜索她的家人。
很快发现有一位母亲在寻找自己的孩子,
果然找的正是这个2岁的小姑娘。
事情这才清楚了。
原来是七旬外公带着两个孙女赶集。
集市里人太多了,
大孙女贪玩,跑得太快,一晃眼就跟丢了。
老爷爷赶紧跟上去,
找着了老大,并紧紧守着她。
可一转身,小的又不知道哪里去了。
老人带孩子真不容易。
幸好最后孩子找到了。
不然这位老爷爷接下来的日子会有多难熬,
简直无法想象。
这样想一想,忽然觉得很心酸。
1
、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似乎老得特别快
在中国,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或者两位帮忙带孩子的老人。
有的家庭,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时上阵。
老人带着小孩子,
鹤发童颜,儿孙绕膝,
那样天伦之乐的画面的确美好。
然而,
若年轻父母把带孩子的大部分担子都撂给老人,
老人们究竟承受了什么?
前不久,遇到一位阿姨。
印象中,她是个优雅的女人,
精气神也非常好。
然而在给自己女儿带了几年孩子后,
明显地老了。
为子女帮忙带孩子的老人,
似乎老得比别的同龄人还要快些。
头发白了大半,眼尾纹层层叠叠,
满脸的疲惫神色,令人莫名的心疼。
图片来源:电影《海蒂和爷爷》
她当时手里牵着4岁多的小男孩,
正跟路遇的熟人打听孩子湿疹到底该怎么治。
小男孩很调皮,
自己往前跑了,她就赶紧去追,
只给一众人留下一个非常吃力的背影,越来越远。
我妈也曾给我带过儿子。
有一天,儿子午睡时候,
从床上一个翻身摔地上了。
幸好有蚊帐都兜住了,
儿子并没真正摔着。
可我妈当时陪睡在边上,
混沌中听见响动吓了一跳,
猛地起身去捞小家伙,
不成想太过于着急,起身太猛,
一头扎到地上,半天没缓过神来。
得知这件事后我后怕了好久。
我说:您这么着急干嘛!
孩子嫩摔不着,您可经不起摔啊。
我妈瞪了我一眼:
你懂啥?带个孩子责任有多大?!
迟钝如我,后来才算是理解了我妈。
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是老人们唯一的期待。
最怕的是万一有个什么状况出现。
然而,总有万一会出现。
就在不久前,
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是小区里的一家租户。
年轻父母都在外头上班,孩子交由奶奶带。
怎料那天下午奶奶做卫生的时候,
2岁的孙子不幸从8楼跌落,当场就没了呼吸。
还是好心的邻居呼喊,
埋头做家务的奶奶才闻声下楼。
老人家跑到楼下,当时就跪地不起了。
图片来源:电影《了不起的大盗奶奶》
2
、他们图什么?只是为了爱
一个妈妈群里,某位年轻的妈妈抱怨:
婆婆简直就是回奶神器啊太烦了,
整天说这个说那个。
这一下引爆了妈妈们的各种吐槽,
无一不是对于婆婆妈妈们带孩子的各种意见。
显然,我们对隔代教养有太多成见。
比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意外,
很多老人情愿用电视、
用各种妥协哄骗去安抚一个小小孩乖乖地待在那里;
比如,为了尽可能好地对儿女有所交代,
孩子稍微打个喷嚏他们就可能找急忙慌地抱着孩子送医院。
比如,为了看到孩子的笑脸,
他们时不时会打破年轻爸妈定下的规则,
偷偷地给孙子孙女买些糖呀玩具啥多塞点儿零花钱呀什么的,
等到儿女回到家,还要再承受儿女的指责:
譬如,孩子哪里哪里没带好,他们不该怎么怎么做。
是的,没错,
我就曾经这样别别扭扭地抱怨过。
认为自己了解了一些育儿知识,
总也看不上老一辈带娃的方式。
于是对于我妈照顾我儿子的方式,我颇有微词。
直到有一天,我把我妈给惹毛了,
把我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有本事你自己带啊?!
我这才舒坦了,
也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态度。
是啊,老人家没有任何义务为我们带孩子。
他们身体上心理上都在日益衰败下去。
夜里睡眠越来越浅。
孩子稍微哭闹,他们可能一夜都无法入眠了。
他们本来可以清清静静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为何还要拼了老命地帮忙带孩子?
一位阿姨给了我答案。
说起来,认识这位阿姨的契机很特别,
是在早教中心的讲座上。
她今年六十多了。
为了更加科学地养育孙女,
每逢有各种育儿讲座专家课堂她都会去。
去的时候还拿着小本本,一字一句记得清清楚楚。
我问她,阿姨您这是何必呢?
阿姨叹道:
自己的闺女自己疼啊。
对呀,他们图啥呢?
啥也不图,只是为了爱。
图片来源:电影《季春奶奶》
3、
对隔代教养的误解
我们其实对于隔代教养有太多误解。
最常见的误解有:
隔代教养会阻碍孩子的探索和身体发育,
惯坏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等等。
这些指责着实有些不公平。
如果孩子完全任由老人去代,
的确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但是真正的该受到指责的是谁?
是生而不养的父母。
不管父母是出于何种原因,
将孩子甩手扔给老人,都无权指责老人的不是,
而是该找自己的原因,
并且努力争取早日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至于那些父母白天上班,
不得已把孩子交由老人暂时照顾的家庭,
他们的担心显得更加多虑了。
这样的家庭里头,
孩子最依恋的人其实仍旧是父母。
如果不是,那只说明父母在家里陪得少了,
或者父母陪手机的时间多过了陪孩子。
图片来源:电影《外婆的家》
事实上,父母若做的够好,
老人做的好不好,也没那么要紧。
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她跟她的老父亲住在一起。
父亲闲着没事爱叨叨,甚至故意吓唬孩子:
你妈走了,你妈不要你了。
某一天,外公又这么说的时候,
朋友有些不悦地制止道:
爸,别这么说了以后!
哪知道6岁的儿子安慰妈妈说:
外公就是随便说说而已,我又不会信的。
多给力的小伙子呀!
小男孩之所以能够这么说,
全赖于妈妈平日里通过专注的陪伴,
早早地告诉了孩子一个事实:
妈妈是爱你的,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不会离开。
这样长大的小孩,很确信:
我是被爱着的,不可能被抛弃。
那些吓唬的言词听到耳朵里,
不过就是无谓的玩笑话罢了。
事实上,
老人带孩子远没有那么我们想得那么糟糕。
图片来源:电影《外婆的家》
记得一位妈妈这么说过:
爸爸妈妈上班忙,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奶奶带的。
现在我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并且很幸福。
我从不相信老人惯坏不惯坏孩子一说的。
想起小时候和奶奶相依相伴的日子,
觉得特别珍贵,心里头只有温暖。
对于孩子而言,年轻父母们往往过于严厉了。
帮忙带孩子的老人反倒能够起到一个反冲的作用。
当孩子不被父母理解,或者得不到父母支持的时候,
当孩子陷入无助、孤独甚至绝望的时候,
老人的存在,往往就是孩子心灵最好的那剂药。
如小丸子的爷爷对小丸子说过的:
4
、老人带孩子的深远意义
心理学上有个依恋理论。
大意是说,妈妈跟孩子亲密依恋,
会对孩子的心理乃至整个人格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缺席一个小小孩的成长在3个月以上,
就会给孩子带去无法逆转的巨大创伤。
如果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
孩子将可能罹患严重的身心疾病。
然而,有意思的是,
在我们这片拥有六千多万留守儿童的土地上,
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同时且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
却并未大面积爆发心理问题。
为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老人就是问题背后的答案。
当心理学上提到“妈妈”,
其实指的是主要抚养孩子的那个人。
在中国,
这个“妈妈”角色不专门由年轻的母亲一人承担。
图片来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对于孩子而言这是好事,
因为带孩子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
越多人同时去带孩子,
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其实越好。
尤其是,若一个母亲还未做好当母亲的准备,
那么这个母亲所缺失的,
能够被其他人(老人)很好地弥补起来。
父母缺席时,
带孩子的老人,就是孩子的“妈妈”。
他们是孩子可以撒娇的那个人。
是那个会烧好饭菜拼命给孩子夹菜的那个人。
是你临出门还要偷偷往你口袋里塞好吃的好玩的那个人。
是任你百般任性他却百般温暖的那个人。
正是老人给了孩子生活的照顾,
同时也给了孩子心理上的慰藉。
确切说,
中国老人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份额外的、珍贵的大礼。
一如网友们这样说的:
图片来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也许最大的问题在于,
老人们在以飞快的速度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