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IPO“堰塞湖”加速见底,但中国股市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8-08-27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面蓝字 “郭施亮” 轻松关注  公众号 guoshiliangbo



一边是 IPO 排队企业众多,另一边则是 IPO 泄洪速度较慢,由此导致 IPO 堰塞湖问题持续存在。然而,对于近年来的 A 股市场,也在专注于为 IPO 堰塞湖加速泄洪,最终实现 IPO 随报随上的发行方式,甚至可能是为以后的注册制铺路。


2016 11 月以后, A 股市场基本上实现一周一批次的 IPO 发行速度,而这一 IPO 发行速度也成为了 A 股市场的常态化现象。时至目前,在 IPO 常态化模式下,配合企业 IPO 大面积主动撤单的现象, A 股市场的 IPO 堰塞湖已从 900 家左右骤减至不足 300 家,而从近期披露的公开数据来看,受理首发及发行存托凭证企业为 296 家,这一数字也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水平。


换言之,如果 A 股市场的 IPO 堰塞湖加速泄洪,且企业 IPO 撤单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那么完成泄洪 IPO 堰塞湖压力也可能会成为现实。届时, A 股市场有望实现 IPO 随报随上的形式,而这实际上也是加速向注册制靠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 IPO 发行常态化的背景下,实际上给 A 股市场带来了几个问题。


其中,一方面是 IPO 堰塞湖数量的骤减,但另一方面则是陆陆续续的 IPO 企业进行申请排队,实际上 IPO 堰塞湖数量还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未来影响 IPO 堰塞湖泄洪结果的因素,一个是 IPO 主动撤单的数量,一个是 IPO 审核力度与速度的把控。此外,仍与新增排队企业的数量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


再者,当 IPO 堰塞湖得以完成泄洪任务后,未来 IPO 会否再度提速,无疑成为了关键的要素。假如未来股票市场实现随报随上的模式,且逐渐往注册制靠拢,那么潜在的股市扩容压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此外,即使 A 股市场专注于为 IPO 堰塞湖泄洪,解决了股票市场的“入口”问题,但股市“出口”问题尚且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退市常态化,由此容易导致股票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显著下降。


于市场而言,对于 IPO 堰塞湖的加速见底,实际上仍存一定的变数。或许,从实际情况下,要么通过减缓 IPO 发行节奏以及核准数量,来助力 IPO 堰塞湖的泄洪效率;要么加快 IPO 企业的审核速度,一次性核准批量的企业,来达到 IPO 堰塞湖泄洪的目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 IPO 加速泄洪的背景下,时下的 IPO 堰塞湖泄洪却打破了以往的常态化规律,而从最近一段时期的表现来看,无论股市低迷与否,都似乎未能阻挡 IPO 发行常态化的运行节奏。按照以往的情况,当股票市场处于持续低迷乃至极端非理性的市场环境时,市场往往会采取显著减缓乃至停发 IPO 来满足市场稳定的需求,而这一现象却于近期得到了打破。


完成 IPO 堰塞湖泄洪任务,或许对于 A 股市场而言,是一个重要性的事件。但,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实现 IPO 堰塞湖的最终泄洪,仅仅属于 A 股市场的一个局部问题,而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并非在这里。


实际上,于投资者的角度思考,大众恐惧 IPO 并非在于其发行节奏的快慢以及核准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高速 IPO 发行模式下,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未知风险。


其中,如果实现了 IPO 发行常态化,却没有退市常态化的配合,那么在缺乏有效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实际上还是在不断增加股市的容量规模。然而,作为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股市容量不断扩张,但却没有新增流动性的持续补充,终究还是不断分流股市存量资金,且多数存量资金聚集到少数股票身上,由此导致市场出现大面积的僵尸股,而市场甚至容易发生局部性的流动性危机。


再者,在 IPO 显著提速后,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明显增长,后续上市公司潜在的再融资需求也将会水涨船高。实际上,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上市满足其不断融资扩张的需求,而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多年来通过股票市场实现市值飙升、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上市公司不少,但却建立在股市持续再融资的基础之上,而在此期间,投资者的实际权益却在不断被摊薄,甚少有投资者可以享受到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不少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中的开板价格,往往是未来几年时间的顶部区域,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基本上遭到深度套牢的局面。


与此同时,则是上市后会存在接连不断的解禁潮、减持潮,而这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构成持续性的冲击。实际上,即使在减持新规升级版的模式下,上市公司大股东依旧有不少的办法变相减持,乃至组合式、花式减持,而在接连不断的减持压力下,实际上对上市公司价格的抛售压力非常大,尤其是当下不少个股身处流动性危机的大背景,上市公司股价基本上经受不住连续性的大单抛售。但,只要高速 IPO 发行节奏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么解禁潮、减持潮压力仍将不断持续,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冲击影响还是非常持久的。


此外,因中国股市长期存在新股神话不败的现象,而企业成功上市往往意味着大股东一夜暴富,在这一种造富神话影响下,却激发了大量企业上市的需求。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上市最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以及扩张壮大,而对于大股东而言,上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身价飙升、财富膨胀。在强烈造富效应下,本身具有强烈逐利性的市场土壤,却导致不少企业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而在金钱诱惑下,在资本市场捞一把就跑的心态愈发强烈,而真正坚持实干、抵御金钱诱惑的企业家还是为数不多。


由此可见,解决股市长期存在的 IPO 堰塞湖问题,仅仅是一个冰山一角的问题。对于股市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正视高速 IPO 发行环境下所产生的系列负面影响,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而不要让股票市场成为财富持续不合理分配的场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哈哈搞笑视频  ·  这首歌,百听不厌!
8 年前
程序猿  ·  技术的热门度曲线
8 年前
抢先电影院  ·  女人到了30岁,不结婚关你屁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