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ank资管
专注银行资管(理财),关注泛资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期金站上2700,黄金历史新高。趋势加速。 ... ·  2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4万亿利好,楼市“组合拳”官宣,360字极简 ...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直线拉升!超3200只个股上涨! ·  5 天前  
第一财经  ·  这一高铁站“沉睡”14年后即将开通! ·  5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大模型还能让我们望梅止渴多久?|智能周报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ank资管

银行利润靠啥:规模、杠杆、息差!

Bank资管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21 12:34

正文

银行的利润未来靠什么?一般而言,利润无非来自三个东西,规模,杠杆和息差。在MPA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下,银行规模的扩张速度一定会慢下来。而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杠杆也不可能上的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息差,也就是考验银行在资金和资产之间获得利差的能力。


原标题:银行该如何转型?----华创债券团队一周扯淡(2017-8-19)
来源:屈庆债券论坛 华创债券团队QQ总 


从4月份监管升级以来,银行很多传统业务面临监管的约束而逐步收缩,但利润压力也是客观的现实,所以很多银行提出要转型,那么银行该如何转型?我有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转型的前提是摸清监管的方向,或者等监管明确了业务方向之后。之所以银行提出要转型,就是因为监管严格后,以前的很多业务不合规了,所以不能做了;合规的业务,规模和杠杆都受到了限制,也不能搞的更大了。过去几年属于监管放松的时间,很多业务是超前于监管的,甚至搞出一种业务模式后,可以叫创新业务。但是这一轮金融监管加强后,恐怕思路要反过来,也就是监管没有说可以做的业务,那就不能做。


尽管市场一直在期待监管的缓和,但是我们认为目前可能还处于监管加强的过程之中,主要是因为:


(1)4月份以来出台的众多监管文件只是一个开始,更多只是指导意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细则文件出台,这意味着现在监管并没有结束。


(2)周五《银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表示,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市场乱象得到初步遏制。我们认为,得到初步遏制意味着前期监管工作开始有成效,在金融去杠杆基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监管可能会乘胜追击,继续强监管。


通报会称“针对自查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银监会要求金融机构认真对标、规范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严肃问责,对整改工作不落实、问责不到位,特别是屡查屡犯的机构,依法从严、从重采取监管措施。”这说明前期发现的问题还要整改,并最终出台监管的细则。所以从时间上,强监管还没有结束。


(3)周六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主办的“金融风险防范与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上提到的。央行副行长殷勇特意强调了监管套利方面存在的制度短板,并点名了六大套利行为:期限套利、信用套利、流动性套利、币种套利、资本套利和信息套利。这一报道也引发了金融市场人士的热议。我们认为,套利金融市场的本源,本质上是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但过度的套利肯定是有风险的。


而央行表态恰恰针对的是过度的套利。媒体报道的原文如下:


第一是在期限方面套利,我们都知道短期资金成本低,长期投资收益高,但风险也高,所以过度借短买长,获取期限的溢价,这是一种常见的套利行为。


第二是信用套利,信用高的产品相对预期收益会低,因为它的安全性高,信用低的产品风险高,预期的收益也可能高。在投资活动当中,不顾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过于追逐高风险的资产去获取信用溢价的这种行为就是信用套利。


第三是流动性套利,很多金融产品实际上需要有相当多的流动性的准备,流动性越高,相应来说损失的投资机会也会比较多,但是一些机构不顾可能的实际流动性需求,片面地追求非流动性资产,去获取流动性溢价,这也是一种套利的行为。


第四种是币种套利,过去人民币有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很多机构进行负债的外币化、资产的本币化,现在又反过来操作,博取汇率利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币种套利。


第五种是资本套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小博大,片面追求杠杆


第六种是信息套利,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买的不如卖的精”,通过复杂的产品设计,恶意侵犯消费者的权益。


从上述字面意思理解,似乎应该针对的是过度套利。当然,我们认为,这样的表态至少说明目前机构过度套利的问题依然严重,因此监管也不会放松。实际上,6月份资金放松后机构重新加杠杆,可能是近期央行重新收紧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因此,如果强监管还没有结束,那么银行的转型恐怕也难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二,虽然监管还没有结束,转型的大方向还不确定,但现在依然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要做,也是可以做的。


(1)听监管的话可能是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表现为对违规业务的清理,对存量业务的规范,杠杆的回归合理的水平,负债结构的调整等等。不能还心存监管马上放松的幻想,更不能死扛或者逆市加杠杆。


(2)尊重渠道差异,批发负债转向零售负债,对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并不现实。普遍观点认为既然同业负债这种批发性质的负债受到了监管,那么要转向零售,转向渠道。我们认为,这个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很多银行并没有零售的渠道,客户资源也非常有限,产品也很单一;另外,零售的蛋糕就这么大,你多的,就是别的银行少的,而且今年在整体信用扩张放慢导致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零售蛋糕的增速也会明显的下降。如果小银行真的有渠道优势,那么过去就不会过于依赖同业业务,所以要尊重渠道的差异,客观认识差距,不做无畏无用的努力。


(3)我们认为银行不管如何转型,本质上业务发展需要的禀赋都是一样的。这些禀赋包括:


a.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精准的把握。其实这几年虽然银行业务有创新,但本质上,银行做的事情就是找便宜的资金,对接安全高收益的资产。什么时候应该做非标业务,什么时候应该做债券业务;什么时候应该做长期资产,什么时候应该做短期资产;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行业的资产,都和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息息相关,所以需要有精准把握宏观经济走势的能力。


b.对政策把握的能力。这一点的重要性更不用质疑,为什么有些股份制银行业绩一直很不错,并且一直处于市场的前沿,就是他们对政策的把握更为到位,决策也更为果断。并不存在船小好掉头的说法,关键是你想不想掉头


c.良好的信用评估团队。本质上,银行业务是评估风险和管理风险的业务,那么信用评估团队很重要,尤其是在未来信用收缩的环境下,如何找到风险收益比最高的资产。


d.好的投行团队和好的投资团队。不管如何转型,投行找资产的能力是必须的,投资团队也不应该缺失。但是过去的模式比较简单,追求规模,而并不具有特别多的技术含量。未来转型中,可能更考验投资能力。


所以,不管如何转型,团队才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要有好的团队,就应该先有好的机制。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似乎往哪里转都是可以的。


第三,银行的利润未来靠什么?一般而言,利润无非来自三个东西,规模,杠杆和息差。在MPA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下,银行规模的扩张速度一定会慢下来。而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杠杆也不可能上的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息差,也就是考验银行在资金和资产之间获得利差的能力。实际上,这一点有点像委外的业务。去年规模上的快,但是资金成本和资产收益倒挂,只能依靠加杠杆来完成收益要求,但是客观上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今年,规模和杠杆都下降了,而资金成本和资产收益都提高了,但是成本和资产收益倒挂现实缓和了,甚至有了正利差,所以收益未必就比去年差,而且至少比去年的状态要安全一些。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银行的转型之路很漫长,谋定而后动,先等监管明确细则再动。不管怎么转型,银行发展需要的禀赋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好的团队,好的机制,先建立好这些基本的条件。如果这一切都还不具备,那么休息一段时间也好。上周五上海策略会的时候,有一位银行同业嘉宾就发出过真诚的邀请,大家如果闲的没事可以去他那多聚聚,没准能碰撞出更多转型的火花。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交流、合作、投稿等事项请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bankziguan03,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添加请备注机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