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继军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华沣管理研究院院长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
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13699120588
图片来源于pixabay
2018年和2019年的时候,因为需要给一些企业讲课,我对当时很多经济现象和数据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后续给企业提供战略咨询的过程中,也继续做了研究,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什么是变动时代,有哪些特征
怎么定义变动时代?变动时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首先还是要把它看清楚,否则的话,谈其他东西都是无本之木。我认为要从两个角度结合着看,才能看清楚:一个角度是世界角度,另一个角度是中国角度。而且,从这两个角度看到的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现在依然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这个浪潮的起始点,实际上从15世纪至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也就是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始的,一直没停。全球一直处在融合的过程之中。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全球化过程。
大航海时代的主题,实际上是寻找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来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经济学领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为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一个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了,它论证了专业分工的重要性;第二个是在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经济学理论。它的横空出世,严谨地证明了合作确实能让双方都受益。我认为这些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后来的全球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和平与发展就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局部战争依然存在,但是世界性的大战没有了,国家的边界线基本稳定下来了,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全球进入大发展阶段,全球化浪潮进入新一轮高潮,比地理大发现时代要猛得多。
到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起来了,全球化浪潮进入新阶段,信息互通、世界互联比过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所以说,从世界角度看,这几百年的全球化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地往前推,这个势头并没有结束,也没有大的改变。
在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在搞地理大发现的时候,中国属于明清时期,相对于那些开放的海洋国家,中国是属于比较保守的大陆国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朱育和教授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划分框架,我觉得特别好。他说,中国的近代史包括了主动封闭、被动开放、被动封闭、主动开放四个阶段。主动封闭阶段,是明清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别人在搞全球化,明清政府在搞闭关锁国,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了。被动开放阶段,大约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110年左右。被动封闭阶段是1950年之后,美苏对抗两极格局中,我们属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被西方封闭了,后来我们和苏联的关系搞得又比较紧张,属于被动封闭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78年年底,大约30年的时间。主动开放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现在40多年。
虽然整个全球化浪潮已经持续了500多年,但是中国参与其中也就100多年,我们最熟悉的是1978年到现在的这一波,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的这一波。
我们今天讨论所谓的变动时代,实际上是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状态发生了变动。也就是说,全世界大的趋势并没有剧烈的变化,但是与中国相关的格局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跟这一轮全球化“领头羊”美国之间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变量,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融洽”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场改变我认为从2017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工作需要,我做过一些梳理和研究,并且专门记录过一些当时比较重要的信息数字。2015年至2017年,中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结果那一轮迎来了涨价去库存,房地产价格狠狠地涨了一把。2017年10月,马云在当时的一场演讲中有一个观点,他说2018年中国将迎来30年来最恐怖的失业潮和企业倒闭潮,当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2018年时出现很多热词,比如“P2P暴雷”“基金难民”“债务违约潮”“民营企业倒闭潮”“农民回乡创业”,等等。我查了当时记录的几条新闻,比如北京日报有一篇报道,北京上半年关停473家一般制造企业;人民网2018年7月报道,返乡创业人数初步统计达到了740万。什么叫返乡创业?我理解就是人们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了。
网易新闻2018年10月20日报道,上半年国内504万家企业倒闭,失业人数超过200万。当时的统计数据中,2018年10月、11月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出现负增长,而且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也就是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相比2017年年底消失了近1万家,大约2.4%的企业没有了。而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我认为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企业里面也有很多异常现象,比如:浙江金盾集团董事长坠楼了;浙江盾安集团破产了,而且它下面有两家上市公司;作为2016年的山东首富企业,山东晨曦集团在2018年破产了;渤海钢铁是世界500强企业,那年也破产了;汇源果汁、华谊兄弟这样的明星企业那年也陷入债务危机;等等,还有很多相关的数据。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数据整理,2018年当年的企业信用违约数量大约是2017年的4倍,非国有企业债券违约数量大约是2017年的5倍。2018年还出现了少有的债务违约潮,上市公司老板易主124家,也创下了历史纪录。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那一年的年初,特朗普就签了《总统备忘录》,2018年3月2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600亿美元。当年12月,中美两国就该问题没谈拢,到2019年年初就加征了2000亿美元的关税,从10%调到25%。而当时企业、家庭的债务水平已经很高了,这给很多企业和家庭造成了打击。
以上这些,是2018年、2019年最主要的经济变化。如果从全球化浪潮这个大的历史格局来看,我们跟“领头羊”美国之间已经开始干架了,中美贸易战开打,我们的很多经济数据变差了。到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了,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
从这一波浪潮来看,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是融入全球化浪潮,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们成了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是什么意思?我们是世界上很多商品供应链的保障方。但是,这几年疫情造成的最大影响,我认为是中国供应链变得不稳定了。原来很多人都以为,疫情结束后经济又可以恢复到疫情前,但是现在的数据显示,预期完全没有实现。为什么?是因为格局变了,不光是因为疫情不能消费,不能行动,还因为整个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经济观察报》有篇文章里写到,从2022年3月起,美元进入本轮加息周期。美元为什么要加息?从经济学常识看就知道,经济过热了,发展太快了,要控制了,所以才会加息。也就是说,从2022年的年初美国已经开始在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了。我又查了一些数据,包括印度、越南、日本、墨西哥、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2021年的增长率和2022年的增长率,好几个国家都出现了近10年,甚至近20年未出现过的高增长率。2022年,印度是7%,越南是8%,甚至日本都出现了正增长,说明它们的经济都在快速复苏。这些都有很具体的数据。
这些数据证明了一点,所谓变动时代,只不过是全球化浪潮一个阶段性的波动,从全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看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
从中国国内来讲,我们几个大的经济变量造成的压力,我认为非常严峻。一是债务压力。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家庭,债务压力都非常大,政府债务加上城投公司债务,大约有90万亿元。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恒大、碧桂园、融创这些头部巨型房地产公司出现了债务危机。二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现在已经不是藏着掖着的问题了,大家都可以谈了,但是人口问题
的严重程度,随便看一些专家的分析就能知道一二。
这已经是没法回避的问题了。
三是出口问题。
有一种说法,中国的经济是“两头在外”,客户主要在外面,原料也需要大量进口。
美国就是我们的大客户,做企业的都知道,跟大客户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好会很麻烦。
更要命的是,2022年年初俄乌战争开打之后,使国际环境变得愈加复杂。
整体形势的问题,从两方面数字也能大概看出来,7月贷款额度大幅下降,出口额也有明显下降,而债务问题已经非常紧迫。
我们现在可以给变动时代下一个定义,首先就是全球化浪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全球化浪潮中与中国相关的部分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化调整,出现了全球产业链的大调整。其次,债务、人口问题等大的影响要素出现了趋势性的变化,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了,短期内确实很难解决。这是我对变动时代的理解。
在变动时代企业家该怎么思考
这几年我给企业做战略咨询,发现碰到的企业中,大多数国企、民企都不太容易。我觉得,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足够的理性。
从经济和管理角度把周期拉长一些看,你就会发现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经济规律依然没变,商业规律也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边界条件变了,所以应对策略要变。企业生存
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赢得客户,在竞争环境中能够胜出。
对企业来讲还是要想尽办法赢得客户。
好的时候要赢得客户,不好的时候也要赢得客户。
没有客户,企业就死掉了,客户量不够公司就破产了。
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这40多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不应求、供需双涨的阶段。这个时候,企业做产品做服务、做经营做管理,过得去就行。
第二个阶段是供过于求、供需双涨的阶段。虽然供给很充足,超过了需求,但是需求还在不断增长,供给也在不断增长,机会还是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个时候企业不够好会出局,足够好依然可以过得很好,相对来讲绝大多数企业活得还不错,对未来还是充满憧憬。
第三个阶段是供过于求、需求收缩的阶段。这个时候情况就变化了,竞争会更加残酷,因为机会变少了。原来需求很大,可能做到行业前百分之六七十就能活,现在调个儿了,需求在不断萎缩,你做不到前百分之三四十,就完蛋了,就活不了了。如果需求还在萎缩,那就更麻烦了。一旦需求萎缩,大家对未来经济不看好,都不愿意扛风险、不愿意负债、不愿意融资,企业将面临的更可怕的结果是,有些原来为消费升级作出准备的产业、非刚性的产业,日子就很难过,甚至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因为原来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整体的判断是未来一定会更好,但是一旦原来预期的需求没了,这就属于大的结构性的调整,属于系统风险,一旦来了谁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