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我应邀做了一个讲座,题目是《过目不忘的思维技术》。讲座过程中我讲了好几个例子,其中的一个例子是一道题目。我举例是为了说明,只要对一道题目进行特定深度和细致的分析,从题目到解析过程到标准答案,都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在此前的一个现场互动中,有同学问了我一道题目,我现场做了示范。
其实这是一个思维秘密。《道德经》里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许多人都把这当成是道理,而这不仅是道理,更是思维技术。尤其是,当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细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记忆的清晰度和稳固度是惊人的。而且这种记忆不是机械的僵化的记忆,而是携带着深度理解、深度认知的记忆。
我在《思维编程》课中的“如何拥有万分之一的记忆力”中讲述了记忆的相关原理。
提升记忆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提高刺激强度(例如讲给别人或者讲给自己),另外一种是提升刺激频率(例如反复多次复习)。这两种途径的效果是形成神经系统生理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形成稳固记忆。而精细分析,既提高了记忆刺激强度、又提高了刺激频率,所以既是加深理解的方法,又是一种高效记忆的办法。
2.
当我继续讲述其中的原理和技巧时,有位同学站起来提问说:
老师,我认为不需要记住题目!
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提问,而似乎是提出反对意见!
很显然,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记住题目多累啊!每天做的题目都要记住,怎么可能?
我问:为什么不需要记住题目?根据是什么?
这位同学回答说:根据我的经验。
我又愣了一下,一时没想出很好的回应方式。沉默了一会儿,我说:我一生中犯的许多错误都是因为“我认为”这三个字。我曾经用很长时间试图从我的嘴里,从我的思想里消除“我认为”、“我以为”。
有自己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没有根据的观点是危险的。每当我感觉到“我认为”这三个字就要脱口而出的时候,我都把自己拦住,努力寻找我认为的那个观点背后到底有没有根据,有什么根据。如果没有根据,就不要说出口。
例如,要不要记住题目。至少在做题的时候,必须记住题目。不但要记住题目,而且要清晰的如其本来的记住题目(而不是“我以为”的题目),为此你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校对。如果你要把题目答满分,不但要清晰的如其本来的记住题目,而且要把题目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都回忆起来,才有可能。这是在做题当时发生的事情。而做完题之后呢?最好也要记住题目,我说的是最好——因为许多高手做到了。因为,遇到相似的题目,类比思维会加快你的解题速度和精准度。
我这个讲座,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家都对“过目不忘”感兴趣,而我讲的实质是思维技术。也就是说,许多文本、题目,如果在读的时候分析的足够细致,就自然而然的过目不忘了,或者只需要很少的过目几次就真的不忘了。不是强制性的硬生生的记题目,而是精细的思维自然而然达成的效果,是副产品。
在这里,我的观点的根据首先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原理,其次是基本逻辑,再次是我的个人经验,以及许多高手的经验。(言下之意:如果你的水平没有超过我,那么我的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
3.
晚上回到酒店,我还在琢磨,当时在课上的回应方式是否恰当。一方面,回答最好要对提问者足够的尊重,另一方面,最好对听众有最大的启发价值。
事实上,好早之前,我就发现“我认为”、“我以为”之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病,尤其是许多人把这样的话当做口头禅。
我认定这是一种病的原因之一如我所说:我一生中许多错误,乃至重大错误,都是因为“我认为”这三个字。
更简单的原因是,“你长着大脑干什么用?”
喜欢说“我以为”,意味着不动脑为自己的观点找根据。如果动脑的话,找到了根据就是找到了,找到几条就是几条,没找到就是没找到。如果这样做,就会清醒的多,能避免许多糟糕的结果,能做出更好的决定。而“我以为”三个字相当于屏蔽了大脑功能,所以是一种病。
我想到了,孔子。
孔子一生以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他的学生及后人的评价是孔子确实做到了。
“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
“勿必”的意思是指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
“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执。
“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这四绝的核心是,不要自以为是。或者说,要尽可能如其本来的客观的看待事情。这听起来简单到荒唐,而真要做起来、做到位,却难如登天。
如果“我以为”是一种病,那么,有多少人得来癌症,又有多少人病入膏肓?
4.
我住的那家酒店,历史悠久。正赶上降温,房间里凉飕飕的。我注意到了房间里有空调,就在窗边,但看起来十分老旧。很快我看到了空调遥控器,看起来比空调还老旧。于是,
我认为,
这个空调根本没有制热功能。
又过了两天,降温更厉害,居然还下雪下雨,还刮大风。
我忍不住拿起空调遥控器,发现,它居然没有后盖,电池是裸露的。我动作稍快,电池差点掉出来。这次我没有迟疑,狠狠的按了几下键,调到了最高温度,启动了空调。然后,热风就来了……..
此后的日子,不但是温暖的,而且是舒适的。我每天洗内衣、洗袜子,不但当天就能干爽,而且几个小时就能被吹干。
那个潜意识里的“我认为”,让我挨了两天冻。而这完全是没必要的。只要我当时尝试一下按键,就能避免。但“我认为”的可怕之处在于,认为了之后应该有的行动就没有了!行动没有,自然结果也不会有。更可怕的是,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这种思维和行为点滴构成的。
5.
我想起了我的【21天暴力突破英语】课上的一位学生,27度。她是一位年轻妈妈。前段时间,她给我发信息讲述了她卖芒果干的故事。过程非常精彩,结果是,她数钱数到哭。这一切都源于她在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的一个观察。她看到学校门口有人用旅行箱卖小麻花。这听起来没什么奇怪的,许多人都看过。而且,许多人都“以为”这没什么稀奇,甚至“以为”有些低下不屑。其实却是无知。
而27度没有“以为”,她观察了一个小时,统计了那个人卖出去多少袋,价格是多少,回去之后研究了进价,并计算出那个人的时薪居然有几百块。
于是,她尝试了卖芒果干,卖到数钱数到哭,卖到后来线下线上并行。
我请27度详细的写下了她的故事,她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人生课,也是思维课。
祝福27度。
然而,许多“我以为”是灿烈的甚至是致命的。柯达以为自己是交卷业的老大,而事实上它的确是,它以为它能继续辉煌很长时间,数码产品不会改变人们拍照的习惯至少不会替代交卷。结果,柯达胶卷死掉了,胶卷业的绝大部分也死掉了。同样,诺基亚、摩托罗拉死掉了。死掉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各自的“我以为”,因为没有迹象表明他们真的想死。
6.
又过了几天,我行驶在河畔,天空湛蓝。
我又想起来,“我以为”。
“我以为”这种思维病之所以难治,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太重要了。我们终其一生都与“自我”为伍。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很难跳出自己的视角,以另一个人,另一种视角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每次飞机起落的时候,我都喜欢看窗外的大地和城市。偶尔能看到如同“蚂蚁”般的人类个体。而某一天,另外一个人在云层中俯瞰,我就是那个“蚂蚁”般的人类个体。
“我认为”以及“我自身”,在自然法则面前都不堪一击。无论是谁,无论何等强大,面对自然法则,终究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可惜,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各种“我认为”的牢笼中——甚至自己创造着自己种种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那些能换着不懂角度看人生、看世界的人,自由得多,愉快得多,幸福得多。那可能就是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吧。
所以,我的朋友。
你要花时间读更多的书、认识更多的不一样的人、看更多的电影和电视剧、看更多的世界,
还要花时间观察,然后修理自己的思维。
然后你会更自由一些,生活的更好一些。
最后,
依然祝愿你,勇猛精进的创造你想要的生活。
精选评论:
青玉案
核聚老师所言极是。身为高三党,在考试作业中,总是有着低级错误。但是仔细看了之后却发现,是自己粗心导致的。但是真的是粗心吗?在做题的时候,我以为题目是是这个意思,但是却是那个意思;在计算的时候,在看书的时候,我以为我看懂了,但是却仍有不懂的地方;在听课的时候,我以为我听懂了,其实遗漏了很多。一个个错误,由“我以为”和“我不会”组成,前者其实比后者更多。“我以为”是我的傲慢与无知。如您所说,平庸源于傲慢。剩下的几十天里,我一定要克服掉“我以为”的毛病,丢掉傲慢。醍醐灌顶,受教。谢谢核聚老师。
核聚 (作者) 回复青玉案
厉害!意识到这一点,看清这一切,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