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加入京东,现任京东零售用户体验设计部-基础平台设计部负责人。曾任职于联想研究院、腾讯CDC、新浪微博。对操作系统、社交工具、零售全渠道业态等领域有丰富的设计管理经验。
在技术变革演进的过程中,零售业态也经历着业务、渠道、供应链的创新变革,消费群体不断细分、用户需求多样且个性化、消费场景和营销触点多元连接,零售体验设计工作因此而更具挑战性。
如何让设计助力业务持续增长?如何通过构建卓越的领导力让设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们来说,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图源:
邵维翰
)
为此,
IXDC专程采访了京东零售用户体验设计部设计总监邵维翰先生,
他从事用户体验设计行业多年,曾在联想、腾讯、新浪微博担任过设计管理职务,拥有丰富的设计和管理经验。
他带领的设计团队,负责过操作系统、社交工具、零售全渠道等多个领域的设计工作,
不同领域的设计有什么异同,如何在不同的行业、企业领导设计团队建设?他的经验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一起来看看吧!
Q
1
在您看来,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行业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A
1
相对来说,
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场景相对单一、简单,零售行业所要考虑的场景、用户和端会拉得更长一点。
举个例子,我们做线上线下的“七鲜”这种业态。不光要做线上的APP,还要做门店的一些品牌、营销、用户的动线,包括APP和门店之间,用户如何有一些消费的连接,需要考虑的场景链条就更长了。
在我来看,这个区别是比较大的。
Q
2
您在京东负责过的项目,有令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吗,在设计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A
2
我刚加入京东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叫“京东公益”的项目,这个项目让我印象挺深刻的。
这个项目和以往做一些消费类的C端、B端的产品不太一样,是我们和组织发展部一起,探讨
怎样把公益形态和京东零售的特点结合在一起。
比如说,其他平台做公益就是捐钱,让用户去献出爱心,我们做了一种创新——就是捐物。因为京东物流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我们可以让消费者把实体的“物”这种对象,通过京东物流送到受捐者那边去。
我们感觉这种形式还挺有意思的,就搭建了一个“物爱相连”的公益平台,它可以区别于以往平台的直接捐钱,这是一点。
同时,我们每年都会和一些国际组织一起去做一些公益项目,从设计侧来讲,我们
通过一些情感化的游戏,让用户可以参与进来,并且让他们乐意去传播。
比如我们每年会做一个叫“京东可持续周——未来地球”的公益项目,也获得了国际自然基金会的认可和颁奖。
Q
3
随着新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京东的体验策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A
3
我觉得整体的体验策略并没有大的改变,京东零售本质来讲就是
人、货、场
,这三个维度的精细化设计,
人要去分层、场要去分类,然后货是看到更多的不同的形态,有商品、有优惠,还有自有品牌,货的类型会越来越多。
围绕这三方面,我们的专业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做产品类的,营销类的,品牌类的,专业会更加的深入,场景会更加的精细,在专业和精细这两个程度之上,我们再去推进设计的规模化。
所以,我们推出了
零售设计服务平台
,把我们的设计能力从线下搬到线上,变成一个平台化的中台能力。前台业务创新需要用到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台快速的运转起来,去支持到业务的创新。
Q
4
您的管理经验非常丰富,请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管理之道。
A
4
设计管理,我们主要是看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
组织能力
,第二个是
业务
。因为通过管理团队,最终是要去为业务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更实际的解决方案。
在这两个大的方面中,我们又可以分别画一个三角形,比如
组织能力,就可以细分为意愿、能力和平台三个维度。
首先,我们要
达成共识
。和组织达成共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组织能力的团队,要先定义清楚。
第二,我们要
打造一个什么样专业能力的团队
。这里解决的是员工能不能的问题,前面解决的是员工愿不愿的问题。
第三,就是
平台化的能力
。这个平台有哪些能力可以帮助团队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可能是组织架构的建设,有可能是沟通机制、设计流程,还有可能是一些系统化的工具、平台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