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人
哲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挑战思维的极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乌克兰:自由的代价 ·  2 天前  
哲学园  ·  乌克兰民族独立之路 ·  2 天前  
哲学园  ·  婆什迦羅一世和他的正弦近似公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人

黑格尔:自我意识、承认与“主奴关系”

哲学人  · 公众号  · 哲学  · 2017-08-03 18:08

正文

作者张世英|节选自《论黑格尔哲学三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

在“意识”——包括“知性”在内——里,意识仍以自身相异的“物”为对象,它必须前进到“自我意识”的阶段。在“自我意识”的阶段里,意识则进一步以自身为对象。


在前一阶段中,意识的对象对于意识而言,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在现在这个阶段中,意识以意识自身为对象。所以,前者( “意识”的阶段 )是意识“对于一个他物的知识”,后者( “自我意识”的阶段 )是意识“对于自己本身的知识”( 上卷,第116页 )。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就是从我与物的关系发展到我与人的关系


在“意识”的阶段里,黑格尔所讲的只是关于意识对物的认识的理论;从“自我意识”的阶段以后,黑格尔所讲的则是他关于人、关于社会伦理与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论。


“自我意识”在开始时也是空虚的,它必须把自己实现出来,以达到我与人的统一。


“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欲望”。在这个阶段里,“自我”看不见人与己是相互依存的, 他为了自己的存在而抹煞别人的存在权,杀死别人 。“确信对方的不存在,它肯定不存在本身就是对方的真理性,它消灭那独立的对象,因而给予自身以确信……”( 上卷,第120页


但是,“自我意识”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杀死别人,“自我”也就没有对象,从而也无法实现自己。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上卷,第121页 )“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 上卷,第122页 )黑格尔在这里表述了一个很深刻的思想,即,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在自己与其他的人的关系中,在相互承认中,才能实现自己;孤立的人不能成为真实的人 。在黑格尔看来,每一个人只有通过别人承认其为自我意识着的,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实性。


相互承认的运动“纯全是两个自我意识的双重运动。每一方看见对方作他所作的同样的事。每一方作对方要他作的事,因而作对方所作的事,而这也只是因为对方在作同样的事。单方面的行动不会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事情的发生只有通过双方面才会促成的”( 上卷,第124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