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官宣!旗手是他们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哪吒2》 “高开疯走” ·  2 天前  
话沈阳  ·  太突然!27岁男演员不幸去世! ·  3 天前  
话沈阳  ·  太突然!27岁男演员不幸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有事儿@新京报!听说新京报又搭建了一个平台,只为了办好这些小事儿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9-02 11:20

正文


近日,一档全新栏目“有事儿@新京报”正式上线新京报APP。 栏目着眼于市民的身边生活与日常冷暖:哪里的基础设施有缺损,哪些服务得尽快改善,只要有线索,就可以随时@新京报。栏目也是为呼应北京市推行的“接诉即办”机制,全面记录接诉问题的整改和破解过程,为每一件“事儿”的解决点赞。

“有事儿@新京报”栏目因 何而来?又能帮助市民朋友 解决哪些难题? 今天,传媒君邀请新京报时政新闻部主任温薷,和大家聊一聊该栏目的里里外外……




8月21日,“有事儿@新京报”栏目正式上线与大家见面了~

你的糟心,我的关心;你的痛切,我的关切。 我们始终认为,一家媒体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也要有服务市民生活的能力。”开栏语一语道出了栏目创建的初衷和目标。

▲新京报APP“有 事儿@新京报”专题


市民生活中遇到问题,通常诉诸小区物业、街道办或片区相关职能部门。但城市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多方协力。多些反馈与矫正的渠道,显然是更优的设计。“有事儿@新京报”栏目,就是为此而生。
该栏目着眼于市民的身边生活与日常冷暖。民生无小事,哪里的基础设施有缺损,哪些服务得尽快改善,只要有线索,就可以随时@新京报。

方便市民反映问题, 新京报APP端专门设置“@新京报”报料渠道,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北京知道”上也开通了 “爆料找我”渠道,以方便用户随时与新京报互动与交流。

▲新京报APP和“北京知道”公众号报料入口


开栏至今,“有事儿@新京报”在新京报APP端专题每天都在更新。 现已推出 《三甲医院厕所: 厕所现烟头清洁疑作假》 《造甲街南里等老旧小区停车难: 私设地锁,外来车占车位》 《“五证不合一”居民停车难享优惠》 20余篇报道,并全程跟进,绝大多数问题已得到了回应和解决。 同时,新 京报的报纸端也保持每周至少五期的频率,对“有事儿@新京报”的内容进行多平台呈现。

今天,传媒君邀请到新京报时政新闻部主任温薷,和大家聊一聊“有事儿@新京报”的里里外外……



“有事儿@新京报”
新栏目是媒体公共属性的延伸
Q:“有事儿@新京报”栏目因何而来?团队在前期策划时是如何创意的?
A: 有事儿@新京报”栏目,并不是一个拍脑袋的想法,在我看来是媒体公共属性的延伸。新京报希望通过这样的栏目,在市民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连结,也是对现有政府民生互动渠道的一个拓展与补充。栏目既关注“大事”,也关心“小事”,既着力为市民解决具体烦恼,也着力向政府部门传递民生困惑。

另外,“ 有事儿@新京报” 栏目还有个特点,报道不仅是“有事儿”,也“办事儿”。 北京市今年推行的“接诉即办”机制,要求政府部门全时响应市民的诉求。那么,这个栏目就会全面记录接诉问题的整改、破解过程,为每一件“事儿”的解决点赞。
Q:栏目覆盖了哪些地域?着重关注市民生活中的哪类事情?
A :目前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关注的话题和题材,完全由市民朋友说了算,因为,民生无小事。
新京报内部很多部门都在为这个栏目供稿。目前已经完成的选题包括:医院卫生间脏乱、广场舞扰民、生活噪音、停车难、人行道被占等等,涵盖很广。
每个线索都有续集
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Q:在线索征集方面 ,“有事儿@新京报”栏目都有哪些入口?团队如何筛选线索跟进报道?
A: 新京报此前设置的所有报料渠道,都可以为这个栏目提供线索。新京报APP还为此开通了专门的报料渠道,就叫@新京报,在最新版本的新京报APP端即可看到。由新京报时政部运营的“北京知道”微信公号,也开通了“爆料找我”渠道,进入公众号就可以看到。


关于线索的筛选,还是那句话,民生无小事。不过,作为专业媒体人,我们确实会挖掘线索中更多的公共视角,比如一个交通枢纽没有座椅,我们会去很多个枢纽看一看,探讨这是不是一个共性问题。
Q:“有事儿@新京报”栏目的内容生产流程是怎样的?是否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内容闭环?
A: 有事儿@新京报 ”这个栏目,正如报社所有报料平台都向社会敞开,于报社内部也是多个部门参与操作,包括时政、社会、乡村、房产,再加上视觉、视频、报纸编辑部等等。
对于接到的线索,我们首先要保证真实性,为此全部要求实地走访、调查核实。在内容闭环方面,我们当然不希望“断头”,而是力争做成“连续剧”,力争每个线索都有续集,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从我们的亲身经历来看,不少政府部门“接诉即办”的质量还是蛮高的,我们也在新京报APP专题里设置了“回应”栏目。可以看出,相关部门都能够及时、快速的对市民反映的问题予以解释、解决。
Q:栏目现有哪些传播渠道?更新的速度与频率如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有事儿@新京报 ”栏目


A: 新京报APP、报纸、“北京知道”公号,都能看到“有事儿@新京报”的报道。同时,新京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我们视频、官方抖音号、官方快手号、部门平台号,也会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播。由于多个部门都参与了栏目内容的供给,开栏至今,新京报APP专题每天都在内容更新。报纸端每周至少五期,选择APP端的优质文章见报。


不止于促成一件事
成功的报道还能堵住更多隐患
Q: “有事儿@新京报”栏目 待实现怎样的社会效果?
A: 城市不怕有问题,怕的是出了问题无人改正。一座健康运行的城市,应当拥有高效的纠错能力。
作为媒体,我们深度参与其中,检测错误,敦促修正,从根本上源于我们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我们期待城市经历一次次成功的纠错:交通枢纽多了座椅,医疗废物不再堆于小区……城市的机体运转更加健康,我们的生活也更为美好。


与此同时,作为媒体本身,在栏目运维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监督职能与正面宣传的统一。 相关部门闪电般的回应,雷霆似的整改,是非常值得点赞的事情,市民也非常“领情”。新京报 全程跟进报道,也可谓真正实现了从民意的“ 晴雨表 ”,到社会的“ 黏合剂 ”。
Q:栏目开通至今,已帮助过哪些人、促进了哪些问题的解决?
A: 举两个例子吧。
栏目开篇,社会新闻部撰写的 《三甲医院厕所: 厕所现烟头清洁疑作假》 一稿,涉及到的东方医院、积水潭医院,都于次日发表回应,表示要切实整改。积水潭医院随后整改完毕,记者也及时进行了跟踪报道。
由时政新闻部撰写的 《医疗废物堆在小区 居民遛弯“躲着走”》 一稿,属地昌平区卫生监督所下达了监督意见书,医院也对工作人员的交接环节做了强化管理。
第一篇报道中涉及到的医院患者甚至工作人员,第二篇报道中涉及到的小区居民,都是新京报报道的受益者。更值得欣慰的是,当事医院也拿出了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欢迎社会监督,今后会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始终认为,成功的新闻报道,效果不止于促成了一件事,还可能堵住了更多的隐患。不止于眼下,更着眼于未来。
Q:“有事儿@新京报”栏目, 如何联动市民、被投诉方和政府部门等相关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