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
“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
“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重点解决大学生读经典和怎样读经典的问题。”
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些可都是代表委员提的建议!
这些天两会进行时,中教君在各种教育话题间游走闲逛,发现谈论最热闹的议题之一当属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进校园,该用什么招?不梳理不知道,这些天,代表委员们纷纷亮出自己的“招式”。中教君认真了解后,竟分出“门派”若干,各位喜欢传统文化的老师家长们,您找到想加入的“门派”了吗?
书院派:强学科建设 定课程必修
招式: 传统文化学科建设 必修课程
这一派可谓声势浩大,代表委员们气运丹田一声吼: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岂能不谈校园?变化若从校园始,岂能不把课程设?
葛晓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必要,将优秀的诗词古文和至理名言加以普及,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
王本朝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的是让他们了解这些知识背景,熟悉“根”的来源。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真正加以重视,推动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对优秀传统文化崇敬、自信的态度。”
韩必省
全国政协委员
“由有关部门牵头,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集中优秀文化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权威解读和创新性转化,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的挖掘和阐释,厘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藏经阁派:修教材为正途 赏经典需书单
招式:进行教材修订 制定经典书目
藏经阁派似乎稍显“门庭冷落”,但自有少林藏经阁的威严!但凡武林绝学,必有秘籍传世。要修习传统文化,诵读无文本岂不是玩笑?阅读无目的,岂不是空谈?所以,该派不畏人寡,悠悠然提出:若是好好拟定书单,编订好教材,传统文化进校园前景也是极好的~
唐瑾
全国政协委员 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应由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牵头,研究确定高校学生中外经典阅读总书目,进一步规范、引领和强化高等院校学生的经典阅读,各高等院校根据“总书目”制定或修改完善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应读书目或书单,精准实施高等院校中外经典阅读、诵读工程,重点解决大学生读经典和怎样读经典的问题。”
黄德宽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低年级重视、高年级退至次要地位”的情况。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成为点缀,应科学安排,保持教材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教材内容安排,传播手段与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阳光普照派:文化不泥学段 传统不限诗词
招式:拓展学段 增加门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派招式精髓就是一个字“全”。年龄上,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应该全学段,内容上诗词歌赋还稍显单调,加上琴棋书画才最理想!
金会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三联学院院长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高雅的文字,蕴藏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和不安。除了诗词之外,琴棋书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开发一些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扬琴、古筝、长笛等民族乐器以及国画、书法、象棋等项目。”
张其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逍遥派:最是情怀无人比 欲知妙处需躬亲
招式:情怀不能强求 体验胜过书本
逍遥派,“以无招胜有招”的典范!这一出看似无意的“放养”实则效力十分强大!逍遥派重的是“个人兴趣”“思想观念”这一“内功”路子,正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吸引力,外力勉强不来。
冯骥才
全国政协委员
“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
李和平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长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也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能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而是要意识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渴望,让孩子们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从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中国人。”
烽火狼烟派: 草劲莫避疾风 酒香不藏深巷
招式:巧用新媒体 优质节目做平台
该派非但人多势众,还极其善于利用各路途径为传统文化宣传。就好比星宿派,教主驾到声势浩大,以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传统文化的威名赫赫想不远播都难啊~
王小燕
全国政协委员、舞蹈艺术家
“推进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停滞,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希望能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速度,提升传播效果。尤其要重视现代传媒的主体人群———年轻一代,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到这一受教育的范围之内,让优秀传统文化更亲近大众,走近大众,被大众所接受。”
许钦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可重点选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短视频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手机应用进行植入。像最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传播效果很好。”
孙丽英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政治部歌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不仅要加强“诗书礼乐”的国际传播、让“诗书礼乐”走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等,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还要加大对青少年网站“诗书礼乐”内容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国青年网、未来网等青少年网站和团中央“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的国有资金支持力度,建设好青少年网上国学院,做好“诗书礼乐”的在线传播和线下分享活动。”
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相信您也定不陌生。这两个节目在在一先一后、一读一赛、一静一动间给所有爱好传统文化的人带来了一个中国风习习的春天!要说想教好传统文化的老师以及希望培养孩子传统文化素养的家长能从中学到什么,中教君是这么解读的——
节目回放
武亦姝在夺冠之前曾有一次攻擂失败的经历,主持人董卿出题:“如何四()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武亦姝答“时”,而非正确答案“纪”。
为此,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就指出,武亦姝失败在不懂格律上。因为这是一首七律,如果学过律诗平仄,就知道此处必用仄声字!
后来,这也成为一部分观众不服武亦姝的由头,认为她的夺冠只是记忆力的优势,而非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有过誉之嫌。
且不论武姑娘的诗词格律水平高下,观众们的一个说法中教君是极赞同的:学传统文化最忌死记硬背,多理解多追问多思辨多体验才是正途!有心教好古诗文的老师或喜欢经典的学生自然也要懂这个道理。与其拿来经典摇头晃脑不知所云地背诵,不如先花些时间弄通文意、格律、典故等等才能体会出经典的妙处啊!
长沙市某国际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张曲就认为,让学生“有所思”的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我曾经利用一个月的晚读时间,带领学生跟着配乐一起诵读论语。论语二十篇,平均每篇诵读时间约为十分钟,可以跟读一到两遍,自己再结合注释再理解一遍。”
有人会问,现在语文改为了全国卷,没有了文化经典的选做题,还读论语干什么?
张老师说,至少可以马上看得见的效果是,晚读气氛很温馨,即使不能全部领悟精髓,但至少大家都若有所思。
放下论语,进入晚自习时,学生们真正做到了快静齐。在张老师看来,多阅读,多背诗词,并没有马上见效的功利,但至少会让你在以后的漫漫人生里学会漂漂亮亮地说话和表达,而不是一失恋只会说“蓝瘦、香菇”。
“教了这门课,我这个科技老师,开始越来越关注人文历史”,曲阳某小学古代船模课程教师李峰说:“我们的学生是不满足课堂教的,而是自己开始学习思考。”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一位五年级学生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这使他印象深刻。
节目回放
参赛选手武亦姝长发披垂,柳眉凤目,身材颀长,将一身汉服穿的飘逸出挑,写得一首好字;
姜闻页“大将风范”,喜欢诗词且“学有余力”;
侯尤雯“娉娉袅袅十三余,正是豆蔻年华”
这几名小友都有着江南少女的清雅。素雅的汉服、悠悠的语调、不争的气质,腹中万卷诗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处处都散发着古典的美感。
看到这儿,即便之前对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的人,也会不知不觉被这场景,被这氛围打动。因为从他们身上,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大家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
最近,某音乐工作室的易凤林老师正在写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都有许多诗歌佳篇流传,他希望将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传播更广。
易老师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几年前一所学校参加“唱诗”的试点活动。班上学生们自己根据所选诗歌编排短剧,有一组学生选的是《游子吟》,一位学生扮演妈妈,一位扮演儿子。
在歌曲游子吟的伴奏下,“妈妈”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千叮万嘱,“儿子”出门,走了几步,回头说了句“母亲,您多保重”,在音乐的触动下,眼泪刷地涌出。在场的家长、老师里,好几个也留下了眼泪,更在易凤林心头留下震动。他说,“那天,孩子的眼泪让我知道,值得。”
易老师认为中华民族根脉相连,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也是教师的自觉使命。
节目回放
“作为一名商界精英,您经历过的第一次失败是什么?”,面对董卿的提问,柳传志说第一次失败是当年自己没能成为飞行员还因此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
柳传志的爸爸在当年那个情况下说了一句让他至今奉为经典的话:“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你都是我的好儿子”。这句话不但支撑他度过了最低落的时刻还成为他毕生的信仰。时过境迁,柳传志更是在儿子的婚礼致辞中殷切地强调了这句话,成为了柳家的精神财产。
《朗读者》这一全新的节目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言传身教让观众感动与折服。
上海行知小学许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总有一首粉笔书写的古诗,一周一首,每到预备铃响,学生朗朗吟诵,诗香氤氲。
该校姜校长介绍,这些诗出自一位有着25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一周一诗,一坚持就是25年。她觉得古诗词中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千百遍推敲,再经过千百年流传积淀而来,简单背读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美好,黑板上写一下,随时诵读体味,希望与学生一同赏析传统文化之美……
实习编辑 | 严婷 李丹 章琼丹
责任编辑 | 齐晓君
参考文章 |
中国青年网《孙丽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诗书礼乐”》
中国教育报《传统文化教育语文何为》
解放日报《上海注重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争做"摆渡人"》
中国教育新闻网《张其成: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
凤凰新闻《部长讲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两会代表委员怎么看?》
文末彩蛋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