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故宫珍藏的一件特殊文物,一瓶神秘的油状液体,经过研究确定是“巴尔撒末油”,一种具有治疗皮肤病和刀伤功效的舶来品。文章详细描述了其历史背景、用途以及现代价值,强调了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
该文物是一瓶油状液体,被盛放在一个瓶子里,瓶身贴有写着“巴尔撒末油”的竖纸条。这种油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舶来品,具有治疗皮肤病和刀伤的功效。
巴尔撒末油早在唐代就传入了中国,在明清时期的古书记载中颇多,并且受到军营的欢迎,康熙帝也曾将其赐给军营。此外,它还受到外国使团、使节馈赠、传教士进献等渠道的传入。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虽然巴尔撒末油的药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用途,但其历史价值仍然很高,被视为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见证。现在它主要用作制作香胶以及化妆品的辅助原料。
点击上方
"
企业家收藏
"
↑
免费订阅精彩内容
故宫珍藏着一件极其“特殊”的文物,它并非金银珠宝,也不是陶瓷瓦罐,而是一瓶黑乎乎的油状液体。有不少去故宫游览的游客都会被这瓶神秘的液体吸引,但是少有人知道里面盛装的液体究竟是什么。
难道盛放液体的瓶子没有确切的说明吗?有,瓶身贴着一个竖纸条,上面写着5个字:
巴尔撒末油。
从名字来看,“巴尔撒末油”不像是中国本土所产之物。的确,它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早在唐代就传入了中国。由于是音译,“巴尔撒末油”在书写时有多种称呼,如“巴尔撒莫油”、“拔尔撒莫油”、“拔尔萨摩油”等。
清朝时,香料药油在宫廷极受欢迎。进入清宫的香料药油,有外国使团、使节馈赠、传教士进献等几种渠道,形式也比前代更为灵活。其中,“巴尔撒末油”因有治刀伤的疗效而备受军营欢迎,康熙帝还曾将此物赐给军营。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喀尔喀副将军策凌奏称巴尔萨木油在军前甚为有用,祈请朝廷多多赏赐,二月初六,造办处将20斤共40瓶巴尔萨木油发往西北军营。
“巴尔撒末油”在明、清的古书记载中颇多,不少明清之人都在著作中介绍了“巴尔撒末油”的真实来历。如明代《华夷杂木考》记载:“产拂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菁,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其油极贵,价重千金,油涂疥癣即愈。”清代《坤舆图说》记载:“(巴尔撒末)木名,出白露国,此树生脂膏极香烈,可入药,敷金刃伤,一昼夜肌肉复合如故,涂痘不瘢,涂尸千年不腐。”
文中所说的“拂林国”,是古代的东罗马帝国,而文中所描写的植物,则是现代秘鲁所产的秘鲁香胶树,“巴尔撒末油”正是秘鲁香胶树所分泌出来的植物汁液。正如古代的典籍所言,“巴尔撒末油”就是一种极为神奇的药物,它既可以治疗皮肤病,又可以用于治疗刀伤,甚至还能用于尸体的防腐。
在如今的医学条件下,专家们通过科学测定,发现了“巴尔撒末油”具有一些药性,但副作用也不小,因而在现代药物完备的情况下,这种清代的“神药”被迫“退居二线”,开始充当制作香胶以及化妆品的辅助原料的角色。
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巴尔撒末油”的发展,与清王朝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是分不开的。它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药效,更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见证。
推荐阅读:
(回顾)大咖云集!北京文化老字号—燕京书画社四十周年庆典
齐白石曾用屁股作画,尺度太大捂脸看!
左宗棠留下的8句话,影响了李嘉诚一生
百年前的深圳,您见过吗?
96岁失恋,100岁获奖,她一直喝酒吃肉,简直没时间去死……
在广东,别人给你倒茶,为什么要敲三下桌面?不懂别乱敲!
声明:文章内容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小编,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