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帐篷、急救包扎、诱蚊捕鼠……上周四,市卫计委带领300多名医护人员和疾控工作者,来到泰顺县百丈镇,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外应急拉练。在两天里,队员们通过各专业技能考核、野外露营和野外负重救援操练,大大提升了野外生存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温州卫生应急锻炼了一支“铁军”。
近年来,市卫计委以国家、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打造省级卫生应急综合基地,不断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此次野外拉练,模拟我市某地因超强台风登陆,严重受灾的情景,对医疗救援队伍的现场急救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还模拟暴发登革热疫情后,疾控专业工作者赴现场开展调查与处置。
“百丈镇一市民从国外旅游回来后发烧,被诊断为登革热,该居民所在社区及附近一个运动队集体宿舍中,上百人出现发烧或皮疹等症状,请疾控工作者立即前往开展调查与处置。”随着考官一声令下,来自11个县(市、区)疾控队伍,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15分钟内,队员协作选址搭建好双层叠帐,在个人防护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人为诱蚊的方式,捕捉成蚊。然后对成蚊进行蚊种鉴别和蚊密度计算。成蚊部分完成后,应急队走进居民区,使用布雷图指数法对积水容器中的幼蚊进行监测。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余向华告诉记者,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烧、皮疹、肌肉酸痛和关节痛。延误治疗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严重的可能会致死。
“白纹伊蚊最易传播登革热,如果白纹伊蚊密度变大,疫情风险就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如果这种蚊子咬了登革热病人,再叮咬其他人,有可能就会感染登革热。根据我市4月份蚊虫密度监测情况显示,天气转热,白纹伊蚊大量增加,布雷图指数已大于5。余向华解释,这个数据说明,我市白纹伊蚊密度较大,如果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很可能在本地人群中引起传播。
今夏我市很可能流行登革热,那么普通市民该如何做好防护呢?专家提醒,去东南亚旅行一定要注意防蚊,因为在东南亚蚊子普遍携带登革热病毒;回国后如果出现发热、皮疹,要及时就医;夏季家中最好挂蚊帐防蚊,注意清理卫生死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纹伊蚊幼虫非常适合在有水的静态小容器中孳生与繁殖,家中或办公室有水培植物的,一定要勤换水。
“平时拿惯了手术刀的医生,在野外搭起帐篷也是有模有样。”来自壹加壹户外的几名户外爱好者,在观看医生撘帐篷后进行了打分,他们认为,即使在极端情况下进行医疗急救,医生们也已具备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